高考

导航

2017届福建漳州八校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4-07

2017届语文漳州八校第三次联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缺少创世神话,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宇宙发生说,也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思维认为宇宙是一永恒的存在。天地万物如何产生、存在,也是古代中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屈原的《天问》最明显地表达出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对宇宙起源、构成的兴趣。

中国哲学的主流看法虽然认为天地万物不是永恒存在着的,而是有其发生历史的,但天地万物的发生不是由一个外在于宇宙的人格力量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万物如果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应该是自生、自然的。如汉代道家宇宙论认为,天地是从虚空中逐渐生成了气,又由气的凝聚而生成天地。所以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化生出来的。

宇宙不是创造出来的,那么存在着宇宙之内的主宰者吗?回答不是否定的。商周时代承认帝或天为宇宙之内的至上神,但早期中国文明中的“上帝”并不是创造宇宙和人的神,而是在宇宙之内的主宰者,不是宇宙之外的创造之神,而是宇宙之内的事务主宰。就人不是上帝所创造这一点来说,使得在中国文明中“人”的地位必然高于基督教文明中“人”的地位,“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的古老观念,表示在气论的背景之下,人可以获得高于宇宙内其他一切事物和生命形式的地位。正如中国哲学中易学哲学所主张的,人是与天、地并立的“三才”之一。中国哲学本来就有“与天地参”的传统,人能参与天地化育、参与大化流行,故“参与”论是十分中国的。人既能参与天的生成,又能与天相感相通。

在宋代理学中,也出现了一种主张,如邵雍和朱熹,他们认为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或天地不是永恒的,它在消灭之后会有一个新的宇宙或天地来代替它;同样,在它之前也曾经有一个旧的宇宙或天地存在,而被它代替了。这意味着,一切生成的东西,都会走向消亡。这种生成与消亡借助“气”的聚散来说明,是非常自然的。而在它消亡之后,也一定会有另一个天地按照自然的途径再生成出来,这个循环是没有穷尽的。

在这个意义上,李约瑟称中国的世界观和宇宙模式是“没有主宰却和谐有序”,既是有理由的,却又是不准确的。从新儒学的观点来看,主宰是有的,对于宇宙来说,主宰不是超越的,而是内在的。这个主宰,商周时为“帝”为“天”,但宋代以来,宇宙内的主宰已经被理性化,成为“理”或“天理”,对“理”的推尊成为1000年来成熟的中国文明的主导性观念。理即是宇宙、社会的普遍原理和法则。

宋代朱熹是肯定这一“理”的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朱熹说过:“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元代思想家吴澄也是以太极为“道”、为“至极之理”。他说:“太极与此气非有两物,只是主宰此气者便是,非别有一物在气中而主宰之也。”这种主宰说只是功能意义上的,没有任何实体的意义。(节选自陈来《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国缺少创世神话,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也表达出对宇宙发生、构成的兴趣,思考宇宙是否是永恒的存在。

B.中国哲学主流看法认为天地万物不是由一个外在于宇宙的人格力量创造出来的永恒存在,而是有其发生历史的。

C.帝或天在商周时代被承认为宇宙之内的至上神,但并不是宇宙和人的创造之神,而是在宇宙之内事务的主宰者。

D.基督教有“上帝”创造人而中国却没有“上帝”,这一点使得中国文明中“人”的地位高于基督教文明中的“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基督教文明不同,中国哲学家认为,世界不是被人格化的上帝创造出来的,而是化生出来的。

B.宋代邵雍和朱熹提出主流看法外的另一主张,他们认为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或天地不是永恒的。

C.从新儒学的观点来看,李约瑟称中国的世界观和宇宙模式是“没有主宰”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

D.宋代以来,有哲学家认为,宇宙之中受到一种主宰的引导和制约,此主宰不是神,而是道或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道家宇宙论认为,天地是从虚空中生成了气,又由气的凝聚而生成天地,天地万物的开始是自生、自然的。

B.中国哲学中的“三才”说和“与天地参”传统,体现了人可以获得高于宇宙内其他事物和生命形式地位的主张。

C.朱熹的“理”、吴澄的“道”,都是宇宙之内的主宰,但是这种主宰说只有功能上的意义,没有任何实体的意义。

D.宋代以来,宇宙内的主宰被理性化为宇宙、社会的普遍原理和法则的“理”,中国文明的主导性观念开始成熟。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12分)

怀念于北山先生

莫砺锋

①于北山先生出生于河北霸县的一个农家,幼年就读私塾,抗战时投笔从戎。1950年起先后在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和南京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尽管课务繁重,生活艰辛,但他始终坚持从事著述。请看他在儿子心中留下的背影:“居所并不宽敞,书房与卧室连为一体,夜半醒来,总见家君伏案写作之铁铸身影,总见家君以微笑回答我与家母的劝语。”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于先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从事《陆游年谱》的撰写。

②《陆游年谱》刚刚定稿,于先生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杨万里年谱》《范成大年谱》的撰写和修订。没想到一场浩劫突然降临,他在红卫兵的关押下失去自由,家里也屡遭抄掠。要是《杨万里年谱》的书稿被红卫兵发现,肯定会被焚为灰烬,还会成为于先生“宣扬封建文化”的又一条罪证。这部长达50万字,装订成10册的原稿得以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完全是于先生夫人马熙惠女士的功劳。对此,于先生在《杨万里年谱》的后记中有深情的回忆:“那时,熙惠在家,老病缠绵,只身苦撑灾难。在日日夜夜担心我的生死问题之外,同时暗下决心,保护这部书稿,不忍轻易地让它化为劫灰。因为她深深知道,我为它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几年如一日的精神消耗,心血凝聚,是得来不易的。几经考虑,索性把它投掷于走廊上煤炉旁边的火具筐内,覆以破纸杂物,与竹头木屑为伍。几年中,‘造反派’常是不速之客,但贪婪攫取的目光,却从来不屑扫射这个破筐。就这样,这部书稿才幸逃恢恢劫网,成了我仅存的青毡故物。”

③1978年,于先生调入淮阴师专中文科,总算恢复了与古典文学相关的工作岗位。此时大地回春,万象复原,从事学术研究不再是一项罪行了。于先生带着兴奋的心情重新开始著述,他赠给本校同仁周本淳教授的诗中有句云“天禄陈编资校理,喜看奋笔答明时”,明要与后者以此共勉。于先生恢复了横遭压抑十余年的热情和勤奋,在生命的最后九年中,争分夺秒地对三种年谱进行大幅度的增补、订正。例如早已出版并广受好评的《陆游年谱》,他重写、改写的按语竟多达400余条,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杨万里年谱》的原稿在家中搁置多年,字迹已有些模糊不清,就在增补的同时重新誊录。

④予生也晚,从未见过于北山先生。《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三册书的封二勒口都印着他的半身小照,红彤彤的脸膛,结实的身板,颇像一位老农。其面部神情也颇似老农,憨厚、和蔼地微笑着,但掩不住岁月风霜的痕迹。于先生自称“幽燕之士钝如槌”,自属谦词,但也堪称夫子自道。在我看来,“钝如槌”意味着鲁钝、质朴,也意味着诚实、坚强。惟其“钝如槌”,于先生从事著述绝无功利目的,而是发于对学术的衷心热爱,否则的话,在那个“白专道路”成为畏途的时代,身为中学教师的他何必要冒着风险自讨苦吃?惟其“钝如槌”,于先生治学时绝不投机取巧,而是扎扎实实地下笨功夫,否则的话,三部书稿何以耗费三十多年的心血?惟其“钝如槌”,于先生下笔时绝无哗众取宠之心,而是实事求是地撰写古代诗人的“实录”,否则的话,以先生掌握材料之富,理解文本之透,为何不像时人这般写出一堆“宏论巨著”?惟其“钝如槌”,于先生将曾获前辈学者罗根泽、汪辟疆先生指导之事在后记中郑重道出,否则的话,三书出版时两位前辈早已作古,当年请益之事,除于先生本人外又有何人知晓?……《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合在一起,厚约三寸这与时下某些动辄“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于北山先生生前从未获得任何“项目”的支持,也未获得任何级别的奖励,这与时下某些项目无数、获奖频频的学者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真正推动学术前进的却是前者而决非后者。兴念及此,我凝视着于北山先生的小照,崇敬之意从内心深处油然而起。(有删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选取了于先生在南京任教期间仍坚持从事著述的经历,通过写家人反对他熬夜兼职,更加突出了于先生“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B.余先生家被红卫兵抄掠时,马熙惠女士想方设法保护《杨万里年谱》的书稿,是因为书稿若被发现,将会成为于先生“宣扬封建文化”的罪证。

C.“天禄陈编资校理,喜看奋笔答明时”表现了于先生看到祖国重回明时的欣喜,希望与同行共勉,用学术研究成果为古典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D.本文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排比等艺术手法,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于北山先生对学术的坚持和伟大的人格。

5.于北山先生一生对学术都充满了热情和坚持,请联系①-③段的内容简要说明表现在哪里。(4分)

6.作者认为“真正推动学术前进的却是前者而决非后者”,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对这一观点的看法。(5分)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