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7)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0-10
中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政治和思想解放)
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现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方面的市场化、工业化(现代化核心)、信息化;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多元化;社会城市化等。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现代化的过程是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的演进。现代化发端于西欧,后影响至美洲、亚洲等地区。
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原生型或内源型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hin),其特点是自发、自上而下、渐进持续的变革过程。如近代以来的欧美国家;传导型或外源现代化(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它是在自身内部因素较弱或不足的条件下,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重要的推动力。国家内部各种矛盾和动荡集中、急速、大幅发生,且暴力斗争频繁,其现代化的进程曲折、反复,不容易保持连续性,有时出现“断裂”。如亚、非、拉国家,尤其是中国。
说明:1、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今更应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2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完全复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更不能引进发达国家弊端;3、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需要对话。
一、经济现代化——工业化
1、起步(1840—1911年)
⑴历史背景:①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和资本市场、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中国自然经济瓦解,为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③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⑵表现:(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2)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
⑶特点:①中国经济近代化是在民族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愿的;②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③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④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⑷局限性: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不敢触及。
⑸积极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2、局部工业化(1912—1949年)
⑴背景: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工业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之一。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③帝国主义掠夺、封建主义阻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萎缩。
⑵表现: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也发展迅速。
⑶特点:①担任近代化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②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③突出特点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和进一步发展。
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它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着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轻工业尤其是纺织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较慢,各部门发展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并受排挤,难以独立发展。
3、全面工业化(1949年以来)
⑴背景: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经济向信息化、多极化方向发展。②从两极格局到当前一超多强。③中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
⑵发展状况: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等措施,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在工矿企业,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超历史最高水平。
“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提前完成,成就突出。主要的成就:鞍山钢铁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新建兰新、包兰铁路;包头、武汉钢铁厂;大庆、大港和胜利油田。
文革十年: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昆、湘黔铁路,湖北二汽,南京长江大桥。
特点:①学习苏联模式,通过“一五”计划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新时期(1978年至今):市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 ,全面对外开放;全球化: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知识经济、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⑶阶段特征:1949年到1977年,通过学习苏联模式,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成就与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流。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变。2001年加入WTO,标志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
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主化和法制化,由封建专制发展到民主政治。民主是目标,法制是保障。
(1)外交机构近代化——总理衙门的设立。
(2)开始起步——从专制到“民主”
①戊戌变法:早期维新派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②20世纪初,清政府自上而下实行“新政”。③辛亥革命:是政治民主化历程中重大的历史事件。④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曲折发展(民国时期):袁世凯独裁复辟、北洋政府镇压革命、南京国民政府一党专政。
(4)重大发展(建国前后)
①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依据“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七大”提出废除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②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③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④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等民主制度。
(5)严重破坏(1957~1976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
(6)重要发展(1978年以来):平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写进宪法。
三、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一次:戊戌变法时期,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
第二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第三次:新文化、五四运动,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四、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社会稳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是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民主、健全法制,解决“三农”问题,处理好城乡发展矛盾是加快现代化进程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