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复习考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2-31
中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学法指导] 非重点内容,把握重要的水利设施即可。
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3.西汉: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4.治理黄河:黄河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是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5.在西域地区还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时 间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使用石、木、骨具,“耒耜” 大禹治水 商周 出现青铜制品,但很少用于农业 春秋战国 铁农具代替了过去石制、骨制工具 芍(que)陂(bei)、都江堰 西汉 犁壁、铁犁牛耕推广 漕渠、白渠、坎儿井 东汉 一牛挽犁 汉明帝时王景治黄 曹魏 翻车(人力) 唐朝 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用)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学法指导] 本课重点内容,综合把握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地位。
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个体农耕、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1)条件: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私有土地)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②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铁器、牛耕)的进步。③精耕细作。④重农政策。
(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第三个特点。
(3)评价
优点:①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②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缺点:①规模小、水平低(简单的性别分工)、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②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及社会的动荡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4)发展:小农经济在我国存在历史悠久,经历古代、近代和现代。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土地归集体所有(不再私有),农民集体劳动(不再以家庭为单位劳动),小农经济才最终消失。
五、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4、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知识拓展】
1、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不相同的概念,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二者出现了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2、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
3、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4、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经济形态 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 所有制结构(土地制度) 春战以来,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耕作方式 铁力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5.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时期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方法、
技术与制度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基本模式 表现 原始农业 石刀、石斧、石犁 刀耕火种(经常迁徙) 水稻、粟 集体劳动 商周 耒耜和少量青铜农具 “耜耕”或“石器锄耕”、懂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和治虫等(走向定居)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 铁犁牛耕、垄作法 都江堰 个体劳动、小农经济 两汉 耦犁(二牛二犁三人)、犁壁,耧车(改进和普及阶段) 代田法(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一年一熟 引进棉花 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进行轮作和绿肥种植 翻车(人力) 隋唐 曲辕犁(完善阶段) 普遍育秧移栽 筒车(水力) 两宋 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 引进占城稻 高转筒车 明清 引进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 风力水车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基本特点 基本模式--小农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技术先进;
耕作方式—铁器牛耕;起源--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
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影响 ①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民与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③对社会风气和文化的影响:“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进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农业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基础。
④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⑤对中外交流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会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