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卷(课标1)分析与2017年高考复习启示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9-06
中二、能力考查
选择题
1、设置干扰项干扰较大,基础不扎实的考生比较难取舍。如24、26、34、35,但细心推敲,用掌握的基础知识去排除(用排除法)还是能正确选择的。24的B项“背离”、D项的“断绝”明显错误。AC之间再推敲才能正确选择。26的D项也是对答案干扰很大。34的D项估计有不少考生根据表格而上当了。
2、主干知识、阶段特征考查最多。有28、29、30、31、32、33.难度较低,基础知识掌握得好的考生会比较容易选择。28“洋货日益增多”,“民众用品……必求于市”,C项符合材料。29依据“甲午战前……中国拥有军备优势”判断出C。
3、高频考点(主干知识)年年出,年年有新意。如24,儒学其及发展,2015年刚考。27题,2014年考古代政治-明内阁,2016年考明地方行政管理。28题2015年考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洋务运动。2016年又考经济结构变动――大量洋货涌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抗战时期连续三年出题第30题。此外,罗马法、50-7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也是年年必考题。
4、历史概念的考查。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拓展旧版本,考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25、27题。东汉田庄,明,地方三司和巡抚。这些都是专题模块新教材版本外的旧版通史教材上的知识,而且要清楚田庄的生产经营方式,明三司的名称职能。
主观题
1、考查教材之外的知识较多。40,42,45,46,47,48题全是,给出 的材料都 是学生没见过,教材上也没提过的,但都 以教材为依托。
2、对材料解读能力的考查是历史高考永远的主题。40、45、46、47、48第(1)都 是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答案都 是通过阅读材料,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提炼材料回答即可。换言之,这几问的答案在材料里基本上都 能概括出来了,不必死记硬背课本,且用课本也回答不了。
3、对于文科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层次的要求比较高。41题要写得好,不容易。
三、高中教学和高三复习建议
1、夯实基础,用基础知识去鉴别剔除干扰项,灵活运用排除法做选择题。
2、抓主干、抓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强记标志性事件发生的时间,但是切忌背大量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年月日),会导致记乱记串。
3、教学中,对现有教材要拓展、挖掘,老师备课时要参考除手头教材外其他版本,旧版(通史),以《课程标准》为教学的主线而不是以某一版本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对历史概念的教学,要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全面掌握历史概念。
4、文科生需要读书多而广,阅读面广,知识广博,博闻强记,因为历史材料题题材广泛,材料浩如烟海,多读书,见多识广,多思考才有提高。
5、由于41题为开放探究性试题,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思考、语言表达等能力,对文字表达和思维能力要求高,SOLO分类理论在历史评卷上应用,对这些能力的要求犹为明显。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每周都 要练习41题的答题技巧,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务实而戒虚”,思维多角度,多层次且层次清晰。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唯物史观,老师在课堂上也要给学生灌输诸如:从现象到本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类的观点。
6、伴随着“新历史科”理念的出现,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降低知识讲授的程度,加大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1)史料教学应作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新高考形式下,无史料不教学,应该成为中学教师课堂的教学常态。史料应该少而精,史料分析要准确到位,很多老师只追求史料的数量,不考虑史料的质量,这不算真正的史料教学。史料一多,一节课内必然要减少学生阅读史料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也必然要减少教师分析史料、点评学生讨论的时间,表面上看,教师是进行了史料教学,但是贪多嚼不烂。一堂课,关键性的史料有两至三条足矣。
(2)史实教学不应该弱化
史实教学,就是教材的知识、结论、概念和理论,特别是概念和理论都是解释工具,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认真听,记。合理的课堂,强化了史料教学外,史实教学也不能弱化,不能史料教学一统课堂。史料教学不能取代史实教学,史实教学所具有的系统性、完整性、深刻性优势是史料教学难以达到的。学生先学后教,自主学习,梳理知识,课堂上分组讨论探究史料,老师点拨归纳拓展,这些不失为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