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精选习题一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2-04
中1.(12分)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
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
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言辞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
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
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2分)
答案.(1)夷狄观: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
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4分)
(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2分)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分)
(3)因素: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