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9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试题及答案14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2-30

  二.非选择题:

  31.材料一: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

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

年产矿石

水资源

总量

第6位

第6位

第3位

第6位

人均

第67位

第121位

第80位

第88位

  材料二:2003年单位能耗(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GDP对比

中国

日本

韩国

世界平均值

0.87美元

5.58美元

1.56美元

1.86美元

  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它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消耗、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有助于化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人均拥有资源量少,且利用率低。从而导致我国资源短缺。

  (2)指出“循环经济”的哲学依据?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引起质变。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化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特殊形式。

  ④第四,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尊重和利用生态规律的基础上的。

  (3)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①发展“循环经济”,使物质资源能循环利用。做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②有助于化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化解资源与发展的矛盾。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有利于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降低产品成本,发展节能经济。

  32.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加强原始性创新的科技战略初见成效,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如:“龙芯”系列64位通用芯片研制成功,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图工作完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磁悬浮列车轨道国产化技术取得突破,上海磁悬浮列车试运动等。这些不仅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还有一大批项目实现了产业化,形成了生产规模,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材料二:“十五”期间,我国“863”计划的发展战略将作出重大调整,突出从重点跟踪到跨越发展的战略转变,战略目标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高新技术,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高新技术支撑。

  材料三,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1)结合材料,从哲学上谈谈“十五”期间我国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的正确性。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当前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方面的作用。适时对我国发展战略作出调整,做到了主观符合客观。以正确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促进事物的发展,就要有创新精神。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我国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才能真正增强综合国力。

  ④事物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863”计划实施战略转变就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为提升产业和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2)联系当前的形势,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①21世纪是知识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就决定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②知识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它能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33.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最近两三年一直持续不断,2005年3月份以来又进入了新一轮高潮。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频频向我国施加政治和舆论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2005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美国商会代表团时强调,中国将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温家宝总理表示,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考虑企业承受能力,考虑金融改革的进度,考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同时,汇率改革也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地区以至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

  (1)从哲学的角度,谈谈你对美国、日本频频向我国施加政治和舆论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认识。

  认识事物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认识事物要善于通过现象把握其本质。从表面现象看美、日要求人民币升值,是提升人民币的地位。但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会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外贸易环境恶化。本质上是为了压制我国经济的发展,是美、日推行金融霸权主义的体现。

  (2)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我国政府在人民币升值问题的立场进行评价。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就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来安排,不能屈从于他国的压力。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要求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须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考虑企业承受能力,考虑金融改革的进度,考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同时,汇率改革也要考虑对周边国家、地区以至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要有利于促进我国以至世界的发展。

  ③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汇率变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地位的提高,但会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提高,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国内生产也降,失业人数增加,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综合来看,目前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和合理的汇率水平。

  34.法国总统希拉克于2004年10月8日至12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温家宝总理在会见来访的法国总统希拉克时说,“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坚持不同文明和文化和平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1)分析“和而不同”所包含的合理的辩证法思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而又不是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不同事物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存在差异。它体现了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

  (2)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和而不同”进行评价。

  ①凡是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和而不同”是世界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中统一性反映。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而不同”就是说,不同的文明和文化都有合理的内涵,可以相互借鉴,促进各自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而不同”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正确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它能指导人们坚持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正确处理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

  (3)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们坚持不同文明和文化和平共处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①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对世界文明和文化“和而不同”的认知。我国发展对外关系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使我国的朋友遍天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坚持“和而不同”有利于密切国家之间的关系。各国的文明和文化形式是多样的,这不仅可以相互共处,而且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和而不同”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这有利于我国坚持与周边国家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密切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往。

  35.材料一:党的十六大结束后,胡锦涛同志就率领书记处的一班人来到西柏坡考察,与大家一起回顾了中国革命的斗争历史,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要求全党牢记古人所说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名言警句,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材料二:2004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观了西柏坡精神展览。他强调,西柏坡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是党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更加坚持地实践“两个务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材料三:2004年7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自6月28日开展以来,参观人数已经超过30万,平均每天有2万人前来参观,最高时超过4万人。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延安市委举办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展览的展期将延长到7月15日。

  (1)材料一中古人的名言警句共同反映了怎样的辩证法思想?

  成与败、安与危、兴与亡、生与死都是对立统一关系,反映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中的现象说明了:我国民族、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民族精神、优秀的革命传统得到了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3)说明弘扬“西柏坡精神”的哲学理论依据?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弘扬西柏坡精神,尤其是坚持“两个务必”,就是重视正确意识作用的表现。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首先要看到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也就是说要看到经济建设与弘扬延安精神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次要看到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对于西柏坡精神,我们一要继承,二要发展。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主观世界的改造有利于改造客观世界,弘扬西柏坡精神,就是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④理想的实现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许多条件,就主观条件而言,特别重要的是艰苦奋斗。

  36.材料一:近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相应的决策和部署,避免了经济的大的起落。

  材料二: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月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基准利率,一年期限存款基准利率上0.27个百分点,由1.98%上调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31%上调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这是中国人民银行9年来首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阅读材料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利用人民币基准利率对物价指数发挥“杠杆性”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指标。

  (2)结合材料,试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说明,国家为什么能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是保证经济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在这一过程之所以能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是因为: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及时人出了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

  ②善于在复杂事物中抓住问题的重点。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状况过松会导致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把握住信贷投放资金,能有效控制投资规模,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③坚持联系的观点,善于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党中央、国务院在对经济调控中充分利用了各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