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8高考改革方向渐明朗!家长明白这四件事

来源 :搜狐教育 2018-08-27

  我先来讲讲新高考带来的三个方面的新变化。

  第一,从“独木桥”到“两依据一参考”。

  大多数家长都参加过高考,曾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现在的“两依据一参考”是什么意思呢?“两依据”,一是依据高考成绩,也就是语数外的统考成绩;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门选考成绩。“一参考”,是指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校的录取不光是看学生的高考成绩,而是按照“两依据一参考”来进行。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意味着高考不再是“一锤子买卖”,不再是一考定终生。

  上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语数外必须考试,信息、科技、体育、健身、劳动技术、艺术等七门科目只设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六门科目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考完合格性考试后,再考等级性考试。

  第二,从统考到选考。过去的考试都是统一的,现在不一样,考生可以自己选考。比如上海是六门里选三门考试,你得知道自己该选什么,既要满足报考的学校的要求,还得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变化。所谓“有意义的变化”是指什么?过去学生先填报志愿,然后被大学录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比较被动的,选择性很小;而现在,学生有了很多选择,比如按照实施办法,上海市2017年高校本科招生首次推出了以“院校专业组”为志愿单位的填报方式,每个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最多可以选择24个“院校专业组”。

  过去,凡是报考重点大学的考生,他们的报考逻辑一般是先大学后专业,只要先上好大学,专业不论。报地方大学的考生,则是先专业后学校,先考虑专业好不好,再考虑学校。现在这些问题不存在了,重点院校、地方院校都可以把学校的因素和专业因素结合起来,这样对学生来说选择性和主动性就大多了。

  即使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仍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清华大学为例,学校把所有专业都打通了,叫作大类招生,一共分为13个门类。进入大学后,学生可以在自己的门类里甚至跨门类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课程。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很多连锁反应,尤其是对原有的教育体制以及基础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甚至对于家庭教育,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新高考使高中学生选择能力不足这个问题特别凸显出来。大多数高中生过去只习惯于埋头学习,习惯于追求成绩,而对于高校学科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对于大学报考要求和规则缺乏了解,对于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定向缺乏挖掘和培养,这些短板都很难适应新高考要求。

  不久前,上海徐汇区、北京海淀区合作在高中阶段实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指导,教他们怎样面对新高考的要求,增加自主选择的能力,这的确是非常迫切的课题。

  为了应对新高考,我认为有两种能力是目前中学生急需培养的。

  其一,真正认识自己。中国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不知道自己,只有知道自己的短板和缺点在哪里,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其二,了解自己的特长。光有兴趣还不行,你有兴趣但不擅长也是徒劳。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特别重要。

  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自己将来想要选择的学科和专业。

  我们的学校教育很会教学生知识,但是我们不善于教学生认识自己,这真的是短板,是一个相当有潜在风险的短板,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重视。

  此外,新高考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荀子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就是说能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方式,主动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弥补自身的短板,这才是强者。你光认识自己,管不住自己也是瞎掰。

  所谓管理自己,就是要学会制订学习计划,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专注学习,能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能随时调整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以说,新高考和过去的传统高考相比,更强调选择能力,强调自我管理能力。

  那么,面对新高考,家庭教育可以做些什么呢?

  家长首先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熟知的一句话“知子莫若父”,说的是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越国宰相范蠡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判死罪,秋后就要处决。范蠡闻讯,让小儿子带上千两黄金去找楚国宰相摆平这件事。但大儿子听了不服气,非要自己去,结果范蠡只好让大儿子去办这件事。大儿子把礼物交给了楚国宰相,宰相就对楚王说,现在杀人天上会有凶相,不吉利,于是宣布全国大赦。大儿子一看,国王宣布大赦了,何必还要送礼物,就把送的礼物要了回去。这下宰相生气了,赶紧对国王说,越国这名姓范的罪人不能赦,于是楚王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刚好人头落地的时候,小儿子送的棺材到了。

  范蠡为什么如此料事如神?因为大儿子出生时条件艰苦,所以非常节俭,知道金钱来之不易。而小儿子出生时条件优越,不在意钱财。所以这种情况下,大儿子是肯定办不好这件事的。

  你对自己的儿子或女儿了解多少?大家不妨在心里问一下自己。

  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你的孩子是什么性格的,本性是什么、特长是什么、兴趣是什么,潜质又是什么。现在很多中学生都给自己“定性”了,什么金牛座、双鱼座、处女座,如果你不去引导他,那么他只能通过这些方式认识自己。有的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又去学钢琴又去踢足球,唯恐失去了机会。但事实是,你可能并不知道你的孩子真正适合学什么。

  家长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价值观是什么,道德取向是怎样的,他对别人是什么态度,对自己又是什么态度,考虑问题的方式是比较现实还是比较理想的。这些问题都有助于我们去真正认识一个青少年。

  第二,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内心烦恼是什么。我曾经问过很多家长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中学生把升学当成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焦虑。真的是这样吗?可能不一定。

  其实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到了中学,尤其到了高中以后,孩子们遭遇的成长烦恼是自我认同与学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他们还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这让他们很纠结;另一方面,学业的压力纷至沓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遇到种种困惑,他们常常这样想:我学这些东西对将来有什么用?我是不是适合学这些东西?这才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烦恼。

  有这样一个教育现象: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学习能力有问题,也不是智力有问题,关键是不用功。那么不用功的原因在哪儿?是因为不知道学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突然在一两个星期内像是变了一个人,那是因为他们悟到了这个道理。所以不要因为成绩不好,就一味地给孩子补课,这可能是南辕北辙。

  那么,作为父母,你怎样来帮助孩子减少他的成长烦恼呢?

  很重要的途径是,你要帮助孩子分析一下,他的一些想法和感觉和他的实际行为之间有没有差距,这个差距在哪里。

  青少年往往不能单纯地靠自己来认识自己,他一定是需要通过别人或某种外在事物来认识自己,这是社会学理论中著名的“镜中我”理论。而父母、家长、家庭就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面镜子,因为孩子在家长这面镜子面前几乎是暴露无遗、直截了当的,所以他在这面镜子中看到的自己也是非常透彻的。

  问题是,如果家长不和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那么家长也就失去了这面镜子的作用。所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家长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在认识自己的问题上,经常会出现以下三种现象。

  第一种是过早闭合型。就是家长过于包办、过于干预,以至于孩子对自己的判断完全是听从父母和老师的。第二种是迷失型。在家庭中,老人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母亲说这个孩子太调皮,父亲又说这个孩子没出息,造成孩子对自己无法认识。第三种是延缓型。孩子因为一直不能认识自己,也没有人帮他,于是就随大流,别人怎么样我跟着怎么样。在清华大学也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读到博士后了,有一天他不辞而别,给导师留了一封信,说我实在不想做科研了,最后他选择到中学去当老师。在认识自己的问题上,每个人都要过这一关。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家长必须去帮助或者和孩子一起形成他对自己人格特征的认识,并且帮助和引导他能够合理地管理自己,对自己的所思所为负责。但是,很多家长只是善于辅导孩子做数学、写作文,却不善于辅导孩子认识他自己,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假如让我重新当一遍父母,我觉得我一定会比原来做得更好。

  怎样帮助孩子管理自己,这比孩子学会认识自己还要难。

  现在很多孩子玩手机、玩游戏不能自拔,自己管不住自己的现象很普遍。其中涉及一个特别重要的品格——私德。换句话说,家庭教育在帮助孩子形成自觉性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在于培养孩子的私德。

  私德是什么?就是独善其身,自己要对自己有所规范。

  我们前面讲的学习自觉性以及新高考对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私德的重要内容。

  公德和私德有什么关系?梁启超先生说过,“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者只在一推,蔑私德而谬托公德,则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就是说,公德是私德的推广,如果你只有私德没有公德,缺的只是推广的问题;而看不起私德,大谈所谓的公德,这样的人其实是没什么道德可言的。

  私德是如此的重要,而私德最好的培养环境和空间就是在家庭里。因为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私域,什么叫私域?就是私人领域。很多学生在学校里非常听话,那是因为有公共的规范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而在私人领域里,没有外部压力的约束,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管教和个人自觉,所以在家庭里培养私德是最适合的。

  通过私德,可以培养孩子有廉耻心、自尊自爱、诚信的美德,当然还包括能够自己管理自己。

  有一些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管理自己。

  比如,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家长应该怎样表扬他,这里面很有讲究。表扬不能随便表扬,从心理学上讲这叫作归因,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家长表扬说你真聪明,这就是将成绩归因在孩子的聪明上,而没有归因在孩子的勤奋上。所以,你希望培养和发展孩子哪方面的素质,你就要从哪里入手去表扬他,这就是表扬的技巧。表扬是一种激励,最好能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强化他某些不足的方面。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应该告诉他,你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和管理自己的话,后果会怎么样,让他自己做出调整。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应该培养孩子做事的毅力。

  安吉拉·达克沃斯是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他提出的一些新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认为,一个孩子未来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毅力,有没有耐心。他还提出了一些帮助家长培养孩子毅力的办法,比如,把挑战摆在孩子面前,同时不要在孩子感觉糟糕的时候轻易结束一件事,而要再拖一下,再多坚持一分钟。如果孩子感觉很糟糕的时候就结束了,他会觉得一下子轻松了,不愿意再承受挫折,将来会在成长过程中的很多节点选择逃避。

  其实,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完全自觉和主动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去推动一下,这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律,养成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