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4-19

  【 参 考 答 案 及 解 析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 【解析】“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画以西方独特视觉冲击着这个时代的传统艺术与民族文化心理”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画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影响着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受众……”。

  2.B 【解析】“我们不可否认他们对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可惜的是那些民族的烙印深深地停留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之中”一句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虽然民族的烙印深深地停留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之中,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们对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

  3.D 【解析】作者并没有批判否定,这一点也应该体现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是不可否认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A 【解析】A项开头的环境描写并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小说中的吉米是一个优秀的警士形象:

  ①尽职尽责。在寒冷的雨夜中,吉米认真地执行自己的职务,“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②稳重。以一名警士的身份与老朋友交谈,没有马上兴奋得揭露自己的身份。

  ③有正义感。在发现老朋友是要被缉捕的人后,吉米理智战胜了情感,暗中通知了便衣警察。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5分,如从吉米机警灵活、聪明老练、信守承诺等方面进行表述也可得分。)

  6.①第一处伏笔是开头。警士吉米在巡街时“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为后文他发现鲍勃是通缉罪犯后的机警表现埋下伏笔;

  ②第二处伏笔是对鲍勃的外貌描写,这是为了呼应后文吉米在字条中提到“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

  ③第三次伏笔是吉米在和鲍勃的谈话中问道:“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其实吉米是确定鲍勃不会走掉,为后文便衣警察逮捕鲍勃埋下伏笔。

  (每点2分,点明伏笔出处1分,说明照应1分,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7.B 【解析】写阎老给作者发短信,一方面表明了阎老好学,照应该段开头所说“他不断在学习,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阎老平易近人,富有童趣的性情,具备天然的亲和力。选项B中“主要是为了”表述不准确。

  8.D(3分)E(2分) 【解析】A项,“作者与他相差二十几岁”不符合原文意思;B项,“阎肃都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不当,原文是说“阎老经常会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C项,“起初都令作者不以为然”错,原文说“最初接触阎老的时候对他的这些细节有些不以为然”,文中说的“不以为然”指的是阎肃珍惜普通吃食,并没有说对阎老不了解奢华品牌,穿着毫不讲究而不以为然。

  9.①阎老有遵守规划的操守:工作总是提前到位,耐心等候,对青年后辈进行身教;

  ②阎老对事业忠诚,有责任担当:经常担任总策划或艺术顾问,有“定海神针”之誉;

  ③阎老在艺术上对自己要求严格:工作态度认真恭谨,像小学生初次面对描红作业;

  ④阎老既是专家,又是杂家:既有扎实厚重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涉猎庞杂,博闻强识;

  ⑤阎老善于学习,能敏锐捕捉时代动态:看新闻,学发短信,创作《雾里看花》。

  (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句正确断句为:原文正确断句: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C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C项,表述错误,只有重犯如叛逆.剧盗.杀人等才会戴此重刑刑具,一般的轻犯好比如今违反治安法的只会选择其一,所以三木借指重刑。

  12.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D项,“因此犯罪”错,他并没有犯罪,是被人构陷。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3.(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2)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解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推” “矫” “拯斯民于涂炭”;(2)“具疏” “值”“故事”。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遇到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奏章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意见相投,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计划能够实行,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上欺骗对下附和,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此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聪慧,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赞赏。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得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这样君臣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

  时逢审理刘概的案子,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地回答:“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

  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纮用檄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这才住在省会城市。弘治四年(1491)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BD(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解析】B项,用苻坚的典故,是借此比喻金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的败绩。(可结合下文“鸣髇血污”的注释、“风雨佛狸愁”的含义理解)D项“归于恬淡,独善其身的出世之心”不准确。只要联想作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作者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想解甲而去但终心系祖国,说“欲去”而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15.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作者以“季子”自拟,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每点2分,共6分。)

  【简析】

  此词是词人乘船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所作,上片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片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跃然纸上。

  【注释】

  ①“落日”两句:言金人于清秋之际大举来犯。按:此即指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南侵事。猎:打猎,实指发动战争。古时北方游牧部族常趁秋天粮足马肥之际,借行猎为名南向骚扰。

  ②“汉家”两句:谓南宋雄兵十万,列舰江面,严阵以待。按:此即指虞允文采石矶抗金事。组练:指军队。耸层楼:形容战舰的高大雄壮。

  ③“谁道”句:描叙当年金主完颜亮的南侵惨败及其死于非命。投鞭飞渡:用投鞭断流事。前秦苻坚举兵南侵东晋,号称九十万大军,他曾自夸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苻坚载记》)结果淝水一战,大败而归。此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败绩。

  ④鸣髇血污:被响箭射死。鸣髇(xiāo消):即鸣镝,响箭。据《史记·匈奴传》,匈奴太子欲弑父夺位,作鸣镝。当其随父出猎时,率先射出鸣镝,部下随之,其父终于死于箭下。此喻完颜亮兵败后,被部属杀死。

  ⑤风雨佛狸愁:风雨凄愁,佛狸死于非命。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曾南侵刘宋王朝,受挫北撤后,死于宦官之手。稼轩用此事,意同上句。

  ⑥“季子”两句:以苏秦自喻,言其当年英雄年少,黑裘匹马,驰骋疆场。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代著名纵横家,佩六国相印。当其未得志时,赵国李兑曾资助他黑貂裘,使其西去游说秦王。事见《战国策·赵策》。

  ⑦“今老”三句:谓今过扬州,人已中年,不堪回首当年。搔白首:暗用杜甫《梦李白》诗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⑧“倦游”两句:欲退隐江上,种桔消愁。桔千头: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命人到武陵龙阳洲种桔千株。临终时对其儿说:我家有“千头木奴”,足够你岁岁使用。(《襄阳耆旧传》

  ⑨“二客”三句:称颂友人学富志高,愿为之谋划。二客:指杨济翁和周显先。名胜:名流。万卷诗书事业:化用杜甫诗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

  ⑩“莫射”两句:劝友人宁当太平侯相,不作战时李广。此牢骚语,讽嘲朝廷轻视战备,不思北伐。射南山虎:指汉将李广。李广闲居蓝田南山时,曾射猎猛虎。(《史记·李将军列传》)富民侯:《汉书·食货志》:“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写作背景】

  词作于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是年夏秋之交,稼轩在临安大理寺少卿任上不足半年,又调任为湖北转运副使。这是词人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时作。扬州为当时长江北岸军事重镇。公元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一度占领扬州,后被南宋虞允文率部在采石矶一战击溃,完颜亮也为部属所杀。稼轩过此,抚今追昔,感慨尤深。杨济翁:即杨炎正,诗人杨万里的族弟,年五十二始登进士第。在扬州与稼轩会晤时,曾同舟过镇江,登多景楼,作《水调歌头》一阕,抒发请缨无门之慨。稼轩作此词以和。周显先:不详其人。今昔对比,抒愤懑之情。上片展开历史图卷:宋金对垒,以敌酋兵败身亡告终。歇拍自我画像,英姿飒爽。下片转向现实抒情。自隆兴和议以来,爱国志士年华虚度,请缨无门。词中白首之叹,归隐之思,盖源于此。结拍作反语,讥刺现实,入木三分。

  【诗歌赏析】

  此词约作于1178年(淳熙五年),当时作者以大理少卿出领湖北转运副使,溯江西行。舟停泊在扬州时,与友人杨济翁(炎正)、周显先有词作往来唱和,此词即其一。周生平未详。杨则是有名词人,其原唱《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存于《西樵语业》中,是忧愤时局,感慨“报国无路”之作。作者在南归之前,在山东、河北等地区从事抗金活动,到过扬州,又读到友人伤时的词章,心潮澎湃,遂写下这一首抚今追昔的和韵词作。

  词的上片是“追昔”。作者的抗金生涯开始于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时期,词亦从此写起。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常在秋高马肥的时节南犯中原,“胡骑猎清秋”即指完颜亮1161年率军南侵事(“猎”,借指发动战争)。前一句“落日塞尘起”是先造气氛。从意象看:战尘遮天,本来无光的落日,便显得更其惨淡。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紧接二句则写宋方抗金部队坚守大江。以“汉家”与“胡骑”对举,自然造成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写对方行动以“起”、“猎”等字,是属于动态的;写宋方部署以“列”、“耸”等字,偏于静态的。相形之下,益见前者嚣张,后者镇定。“组练(组甲练袍,指军队)十万”、“列舰”“层楼”,均极形宋军阵容严整盛大,有一种必势的信心与气势。前四句对比有力,烘托出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同时也使人感觉正义战争前途光明,以下三句进一步回忆当年完颜亮南进溃败被杀事。完颜亮南侵期间,金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军事上屡受挫折,士气动摇军心离散。当完颜亮迫令金军三日内渡江南下时,被部下所杀,这场战争就此结束。

  “谁道投鞭飞渡”三句即书其事。句中隐含三个典故:《晋书。符坚载记》载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侵东晋,曾不可一世地说“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结果一败涂地,丧师北还。《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头曼单于之太子冒顿作鸣镝(即“鸣髇”,响箭),命令部下说:“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后在一次出猎时,冒顿以鸣镝射头曼,他的部下也跟着发箭,头曼遂被射杀。“佛狸”,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南侵中原受挫,被太监所杀,作者融此三事以写完颜亮发动南侵,但丧于内乱,事与愿违的史实,不仅切贴,三事连用,更觉有化用自然之妙。宋朝军民,军容严整同仇敌忾而金国外强中干且有“离合之衅”可乘,这正是恢复河山的大好时机。当年,作者二十出头以义军掌书记策马南来,使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希望协同作战,大举反击。“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正是作者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苏秦字“季子”,乃战国时著名策士,以合纵游说诸候佩而后佩六国相印。他年轻时曾穿黑貂裘“西入秦。作者以”季子“自拟乃是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少年锐进之气。于是,在战争风云的时代背景上,这样一个“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的少年英雄,义气风发,虎虎有生气,与下片搔白首而长吟的今“我”判若两人。

  过片笔锋所及转为“抚今”。上片结句才说到“年少”,这里却继以“今老矣”一声长叹,其间掠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老少,对比强烈叹中之愁闷顿显突出。这里的叹老又不同一般文人叹老嗟卑的心理,而是类乎“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张孝祥《六州歌头》),属于深忧时不我待、老大无成的志士之愁苦。南渡以来,作者长期被投闲置敬,志不得伸,此时翘首西北,“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真有不胜今昔有别之感。

  过片三短句,情绪够悲怆的,似乎就要言及政局国事,但是“欲说还休”。接下来只讲对来日的安排,分两层。第一层说自己,因为倦于宦游,想要归隐田无,植橘置产。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在龙阳县汜洲种柑橘,临死时对儿子说:“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耳。”(见《三国志》)颇具风趣又故意模仿一种善治产业、谋衣食的精明人口吻。只要联想作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的词句,不难体味这里隐含的无奈、自嘲及悲愤的复杂情绪。作者一心为国,希望能效力沙场,而朝廷无能、力不能伸,想解甲而去但终心系祖国,说“欲去”而而又不忍去,正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为将来打算第二层是劝友人。杨济翁原唱云:“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其彷徨无奈可谓与弃疾相通。作者故而劝道:“您们二位(二客)乃东南名流,腹藏万卷,胸怀大志,自不应打算像我一样归隐。但有一言还想与君等商议一下:且莫效李广那样南山习射,只可取‘富民侯’谋个安逸轻闲。”《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曾“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汉书·食货志》:“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李广生不逢高祖之世,空有一身武力,未得封侯,而“富民侯”却能不以战功而取。二句暗指朝廷“偃武修文”。放弃北伐,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其意不言自明。要之,无论说自己“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也好,劝友人“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也好,都属激愤语。如果说前一层讲得较好平淡隐忍,后一层“莫射”“直觅”云云,语意则相当激烈。分两步走,便把一腔愤懑不满尽情发泄出来。

  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的开端,然而其雄壮气势到后半却陡然一转,反添落寞之感,通过这种跳跃性很强的分片,有力表现出作者失意和对时政不满而更多无奈气愤的心情。下片写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行文腾挪,用意含蓄,个中酸楚愤激,耐人寻味,愤语、反语的运用,也有强化感情色彩。此词与作者《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从内容到分片结构上都很相近,可以参读。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2)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万里悲秋常作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 【解析】①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②空穴来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误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③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含贬义。用来形容报纸不对。④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该成语不能用于“苦累”,应改为“烟消云散”。⑤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⑥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像鸭子一样追赶,多指坏的事物,含贬义。这里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18.A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纠正”前面加“提出”。C项句式杂糅,去掉“发人深省”。D项语序不当,应将“如果说”放在“每一件青铜器”前面。

  19.D 【解析】A“绵薄之力”是谦辞;B“治癌”与“致癌”同音;C“荣幸” 是谦辞。

  20.①越往后成绩越不好 ②一旦面对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 ③一个酷爱阅读的孩子

  (答对一个得2分,共6分)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结合语境可知,是后来成绩不好;②处结合“智力结构单一”等分析,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③处结合“反之”“不 阅读的孩子”可知,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

  21.②谣言内容涉及人们生活,不一定产生恐慌情绪。③利用网络信息,不一定能让谣言无处藏身。(答出1处2分,两处5分)

  四、作文(60分)

  22.【写作指导】

  这是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模式,这种模式的审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从材料内容看,“水墨留白”,留的不是毫无意义的“空白”,而是为了以“无”衬“有”,以突出那寥寥数笔丹青的神韵;留的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白”,而是为了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以品味以无胜有的“丰富”。另外,“敢于少讲话”“衣若素雅”“妆若素淡”,也都是这样的情况。由此不难推知,人生的“留白”也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不是留下人生的“空白”,而是要凸显你“要害之处的风头”,“让你看起来更为丰富”,其姿态是积极进取的。

  【参考范文】

  智慧留白,人生至境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白宣纸上聊聊数笔丹青之外,便是大片留白,但正是这留白,使中国画有了无尽的张力,给予我们无穷的想象,展现出朦胧而丰厚的美感。

  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见竹林桃花便想见有茅庐草屋隐于其中,见蜂蝶逐马蹄而舞便想是踏花归来。宋朝郭熙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其理一也。

  文学作品中的欲言又止或言之不尽亦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那日,黛玉斜卧在塌,焚了诗稿,断了痴情,只吐了半句:“宝玉,你好……”便香消玉殒。黛玉想说什么?戛然而止而生的无穷意蕴,令后世多少文人为之啧啧,却无人敢作续貂之举,这,便是留白艺术的魅力。

  而戏曲中那个简单的舞台更是将留白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唯一案一椅一空地,千军万马可走过,洞房花烛已点燃,长亭相送十八里别过……这些,皆因留白而生想象,因想象而丰富。

  人生如艺术,亦需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林语堂曾动情地讲:“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在这个孩子为了“美好前程”而撑着沉重的眼皮挑灯夜读,大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削尖自己的脑袋左冲右突的忙碌尘世中,我们的神经已经过于紧绷,若不适时松一松,恐怕一粒微尘便能将我们摧毁。到时便是白流了血汗,亦消磨了斗志。放慢自己匆匆前行的脚步吧,甚至可以停下来看一看沿途的风景,给心灵放个假,抛却生活的烦扰,惬意地呼吸自由的空气,你会发现,原来人生无需塞得太满,若无蜗角虚名的羁绊,轻松快乐竟是如此简单。慧开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给心灵留白,做到心无旁骛,便能于得失之间,宠辱不惊,这实在是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然,为生命留白并不是消极懦弱的逃避主义,更不是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而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与前行的智慧之举。都说孩子是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他便成为什么。于是,焦急的父母便忙着在上面规划他未来的生活蓝图,从学习到娱乐,从家庭到工作,甚至兴趣爱好……这些都将这张纸填得满满的,但父母往往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为何不留下一段空白,等孩子有了人生经验和阅历,由他自己慢慢书写?自己书写的人生,不管酸甜苦辣,那都是“我”的创造,而非他人安排。其实,这样的空白,我们真的很需要。

  懂得给生命留白,腾出一片空地来播下自己的花种,用心地浇灌,开出一片灿烂的花田。

  【佳作评析】

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审题准确,立意深刻。命题材料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要精准把握中心含意不大容易,而本文无论是阐述艺术中“留白”的功效,还是阐述人生中“留白”的智慧,都契合材料中心含意,全文思路清晰,见解深刻。本文的又一亮点是妙用引证,全文四处引用,不仅引得贴切,而且评得精当,有文采,有说服力。此外,本文语言凝练,表意精准,显示了较深的表达功底。而本文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个方面:第一是入题太慢,论证不够集中,本文是从“人生”的角度阐述“留白”的意义,所以用来阐述“艺术留白”的内容偏多了;第二是论证思路不够清晰,如倒数第二段的旁逸削弱了文章的说理力度;第三是论证方法不够丰富,本文引证精彩,“黛玉”一例精当,但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经典论据,也没有比喻、类比这些能使文章更显才情的论证方法。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