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12)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1-10
中2018年高考历史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12)
1.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第一届议会选举中,真正参加投票的选民占全部选民的51%,宰相俾斯麦所在的自由保守党获得议会中37个席位,占议会总席位不到10%。当议会开始运转时,皇帝身边簇拥的亲王和将军们都穿着华丽的制服,与之相比,衣着普通的议员们倒成了可有可无的听众。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选民的参政权力受到政府限制 B.德意志政治体制有其两面性
C.俾斯麦因竞选失败而解散内阁 D.联邦议会立法权被皇帝掌控
2. 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
A.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 B.政治作用得到增强
C.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 D.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3.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莎·卢森堡说:“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有共同的社会条件生存条件而团结起来,摸索摆脱他们处境的出路,一部分人则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乐土的坚实桥梁。但到了马克思才用……这个特别的历史任务把他们联合起来,使他们上升为阶级。”材料所指的“特别的历史任务”是( )
A.通过议会斗争颠覆资产阶级政权 B.通过国际联合破坏资本主义经济
C.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通过行业改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
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5.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6.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简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宜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7.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8.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9. 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10.容闳(1828—1912),毕业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11.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
A.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B.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12.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莲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倡导……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的意图是( )
A.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B.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
13.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存在相似之处,主导方向是资本主义的,但又由于相似的国情,在革命中,无产阶级显示出了惊人的能量,而最后革命的领导权都落入资产阶级之手,而接下来中国确实是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 )
A.指导中国的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B.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C.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
14.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涉及到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年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
A.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B.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
C.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 D.注重解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15.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 )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16.蒋介石说:“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情势之下,不能徒顾一时之胜负,而当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蒋介石承认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合法地位 B.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C.蒋介石认识到了人民抗战力量的重要性 D.仍然没有抵抗的意图
17. 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18. 1947年7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通过决定:“由于一系列国家都拒绝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决定表明捷政府拒绝巴黎会议的原因是( )
A.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 B.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
C.周边国家已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 D.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9. 1962年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中说:“美国已公开走上了粗暴违反联合国宪章、违反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国际准则和采取反对古巴与苏联的侵略行动的道路……无疑,我们也不能承认美国有控制那些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我希望美国政府能谨慎从事,放弃你们正在采取的可能给世界和平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行动。”材料反映了
A.当时美国已经侵略古巴与苏联 B.赫鲁晓夫认为古巴所拥有的武器是用于防御
C.苏联军事力量已经超过美国 D.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最终妥协
20.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描述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旗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对材料中所说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描述准确的是( )
A.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