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4)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0-02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

  答案 BD

  (2)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诗歌鉴赏】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开头两句写景: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地停在江边。这些景色,给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色彩,烘托离别气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二句回忆往事,写双方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添离人的悲哀之情。“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称法,友人因遭到沉重打击,神志颓丧,已“不知身远近”了;“佳人”句也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指佳人在友人罢职时离他而去,令他痛苦不堪。末二句,词人使用了一个假设句,说明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已,并非现实。词的下片主要是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前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那些小事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二句是说虽然佳人归去,楚天还是有情的。“暮云凝碧”四字,再写暮色,以照应开头。“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最后两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词人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 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

  答案 AD

  (2)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岸”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

  【诗歌鉴赏】 上阕以送别的场景为主,有对送别场景的描写及对别后情景的想象,与一般的送别词类似,但提及北宋旧地“秦关汴水”,委婉地透露出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词人用笔极为含蓄。下阕抒写词人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元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情绪。“酒酣应对燕山雪”三句进一步设想友人远去冰河之城的情景。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意思是说自己已是风烛残年,不愿仕元而隐居江南,又有谁能常常记起我呢?这两句不仅包含友人离去、无人顾念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人未南归”是说词人担心友人到了北方,有了高官厚禄,忘了自己,忘怀故国,不仅表达了词人身为遗民的惨淡心情,而且含蓄地透露出对友人仕元的不满。“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是说词人的相思之情即使是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的,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极为真挚的不舍之情。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 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答案 AE

  (2)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可能作于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所居之地远离朝廷。因而首联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意思是说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颔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云外”即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处指作者现居的闲散之地,作者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薄西山,闲来无事时沿江漫行。颈联归结到寄韦、李本意。崔峒以两位高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言政绩如何,而言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表达了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尾联转入抒发牢骚不平,崔峒向两位朋友诉苦。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而是有一种怨愤,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行香子

  赵 鼎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 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更感悲凉。

  答案 AE

  (2)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以及去国怀乡之情。“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其中也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

  【诗歌鉴赏】 南宋抗金名相赵鼎被贬至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谪居三年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首三句写春末景色: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花朵飘零。景色凄美,渲染出悲凉惨淡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伤基调,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这八个字,由景物过渡到人事,引出了后面的动作描写:倚着高楼,带着思远之恨,作者卷帘远眺。

  下片紧承“卷帘看”而来,作者举头见日,不见长安。长安,在这里其实是指南宋的首都临安。“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将内心的孤独凄凉、落寞悲伤之情倾泻而出。“山禽飞去,榕叶生寒”以悲景写悲情,对作者的抒情是极好的强化。“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极妙,前文已经提到,凭栏远眺是没有用的,只会让老泪纵横,然而,作者凭栏竟然“到黄昏也”,且是“独自个”,可见,纵使凭栏无用,作者也要痴痴凝眸远眺家国。

  全词写的是登楼远眺故都,抒发的是长期遭贬谪、希望终成失望的极度悲伤之情以及对故乡、故都的思念之情。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 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

  答案 BD

  (2)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诗歌鉴赏】 第一联是“起”,写回家的船停泊在舒州城外,听人说,今天是冬至,心里一惊:离春节又不远了!不禁回忆起去年春节泊舟平江门外的情景来。第二联是“承”诗歌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城门早早地关闭了,江面也冻结了,真担心船儿无法航行,回家的行程被延迟。第三联是“承”诗歌第二句,具体回忆去年春节给兄长拜年时,共同思念远方的母亲的情景。第七句是“转”,想到自己一年到头都作客他乡,无暇思念故乡。第八句是“合”,照应诗歌标题与第一句,冬至到来,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老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但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E项,颔联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答案 CE

  (2)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诗歌鉴赏】 诗歌大意: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只能长久地留在赵国的旧地。自己已经离乡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铗而歌,每次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家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

  写作此诗时,李贺正值壮年,本应是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的时候,然而,却只能离乡背井、困顿于异乡。为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这是怎样的失意和无奈?失意之中生出思乡之情。诗人借冯谖“屡弹铁”的典故,写自己希望能像冯谖那样施展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愿望根本无法实现,诗人转而产生了回家的想法。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①,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岂不伟③,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指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

  (2)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几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错误,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E项,“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分析错误,此处用典是为了证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唐与金张两家不在同一时期。

  答案 CE

  (2)①全诗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层,每四句为一层,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②全诗抒发了对世族庸碌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屈沉下位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懑不平和悲叹。

  【诗歌鉴赏】 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首诗前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仅有一寸粗的山上苗竟然遮蔽了涧底百尺长的松,从表面来看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作者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达含蓄。

  中间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意蕴由隐至显。

  最后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一句。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家族;张,指张汤家族。这是贵族一方。另一方则是冯唐,很有才能,可是年老时也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来体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并且,这四句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作者借历史以抒发情感,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