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高校校长谈“双一流”:不用着急抢 人才培养是关键

来源 :新华社 2017-09-26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近日一经公布,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入选“双一流”感受如何?建设路径是否清晰?评价指标关键看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京浙陕等地多位高校校长。

  老牌强校、入围“新秀”,危机感使命感并重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入选高校负责人——无论来自老牌强校,还是入围新秀——在欣喜之外,都有着较强的危机感与使命感。

  “在科学与技术快速转化和融合的今天,只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一所卓越的大学,要使学术研究始终处于最前沿,‘择优扶重’很重要,但不能过度沉湎于已有的基础,不思进取。”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说,以交叉学科为重点是北大一直坚持的学科建设方针,目的就是鼓励大家着眼前瞻布局,开展最前沿的学术研究。

  为了汇聚学科优势,保持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清华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构建了包括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学校确定了20个学科群和8个学科建设方案,制定了分类分层次的学科发展规划,学校为每个学科群和学科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方案。

  浙江大学地处东部沿海区域。该校校长吴朝晖表示,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发动开放创新的强大引擎,主动担当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责任,统筹谋划创新型大学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地处中西部。该校校长王树国表示,学校要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尝试将大学深度融入社会,打造创新驱动的新平台、科研教学的新高地、社会服务的新纽带、高端人才的蓄水池。

  本次“双一流”名单中,原来既非“985工程”、也非“211工程”高校及相关学科的入选也备受关注。

  宁波大学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捐资创立。本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力学,正是宁波大学的优势学科。

  “在这场高等教育的‘马拉松’中,‘双一流’给了地方高校一个机会。”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说,学校以力学为基础,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水产、信息与通信工程,组建了“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工程”学科群,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学科群。

  创造高等教育高地,国际一流、中国特色缺一不可

  “双一流”,顾名思义,即要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部分受访校长认为,要创造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第一层含义为中国特色,第二层含义为国际一流,“我们要创造自己的高等教育高地”。

  “中国特色,以我的理解,其一为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其二是要为中国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对于北京化工大学这所以理工为特色的大学来看,就是能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服务,而不仅仅是发表一些文章。

  北京林业大学本次以风景园林学、林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据介绍,该校1952年建校时就设有风景园林专业,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该校在此学科位列第一。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说,我国正处于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把学科建设得更强,而且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融进来使之更有特色。”

  地处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建校近90年来坚持以东方艺术精神引领中国美术教育,本次以美术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以东方学为特征的世界一流美术学学科。为积极回应国家文化战略需求,针对西方学界长期形成的文化“他者”的视角,针对近代历史与今天全球境域中出现的西学强势与西方化倾向,美术学将着重从东方文化主体立场出发,脚踏火热的时代生活大地,重构中西文化资源多元会通的大格局,谋划当下东方艺术的自主构造。

  校长们的共识:点赞打破“终身制”,人才培养是关键

  此次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建设”两字不可或缺,这意味着“双一流”是一个动态建设过程,遴选认定也不是一劳永逸。对这项打破“终身制”的新举措,校长们纷纷点赞。

  “建设‘双一流’,真正要做的就是把学校的内涵提升起来。如果学生不买账、社会不买账,光戴一顶空帽子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反倒让人家取笑。”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动态调整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须的,我非常赞同。”

  受访校长们的另一个共识是“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无论一流大学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只有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才有资格被称为‘一流’。”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北大的教育一定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的人才需求。我们要改革机制和培养模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未来的非凡体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清华大学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研究生教育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学校学术的高度。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则认为,培养拔尖的创新创造型人才,需要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推进“四个课堂”衔接融汇,即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境内社会实践,加强“第四课堂”海外交流研修。

  “我认为一流大学应该培养出很多的一流人才,它不用太着急去‘抢’,而是立足于长远,立足于自己怎么能够培养出人才来。”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说。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则表示,教育是厚积薄发的,周期比较长,影响因素又比较多。如何衡量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是一个挑战。(采写记者:余靖静、孙琪、魏梦佳、张斌、许祖华、俞菀)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