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7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试题(三)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3-09

6、“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主要强调

A.国民大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日本侵华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被迫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云贵川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国人民向西南撤退、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的历史现象,C项正确;A项发生于1924年至1927年,不符合材料反映的时代背景,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D项“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与史实不符,排除。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全民族的抗战及其影响

7、1935年徐悲鸿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七七”事变后,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和画人为主写实主义主张。材料反映出的文化观是(  )

①文化是时代的声音 ②文化的丰富性是由文化的多样性构成的

③注重文化社会效益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徐悲鸿先生关于文化的论述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历史文化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①由材料中“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和画人为主写实主义主张”,可见文化是时代的声音,正确;②材料未涉及文化的丰富性,排除;③由材料“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可见要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正确;④文化民族性、世界性,在材料未涉及,排除;故选B.

8、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马关条约》相关知识的掌握.题干材料中“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指的是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中,允许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的就是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资本输出为主,而且《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国库空虚,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和经济投资,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陷入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依附地位.因此这一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

9、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提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在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这反映了蒋介石

A.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 B.假和平,真抗日

C.一面交涉,一面抵抗 D.出卖主权,妥协投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在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可知,材料反映了蒋介石一面交涉,一面抵抗。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0、《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川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

A. 清政府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 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年居住,或不时来往”“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该条约英商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居住的权利和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清政府的主权完整进一步遭到侵害。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