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5-02-23
中1.解析:选C。据图片文字信息,可以看出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周围的城乡分工,说明秦汉至唐初的城市仍以政治功能为主,商业功能从属于政治功能,故选C项。
2.解析:选B。题干反映唐朝坊市门按时开闭,而宋代则“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说明宋代坊市界限打破,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3.解析:选A。晚唐时期,对夜晚醉酒的人进行惩罚体现了禁止夜市的态度,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市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
5.解析:选A。题干材料信息反映出,自宋朝至清朝,地方上“罢镇将,置巡检寨”,以加强对地方商业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这反映了城镇商业活动的发展。B、C、D三项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6.解析:选D。材料信息“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和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故A、C两项正确,“辄募旁邑民为佣”,可见出现了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题干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这一政策的松动,故D项符合题意。
7.解析:选D。观察表中数据思考,A、B两项不符合表中信息;C项与题干无关;表格数据反映了明清时期农村商业化的发展,故选D。
8.解析:选B。题干中萧何这番话的大意是:置田宅,但不要显露富贵,自己后代如果贤能,会像我这样勤俭持家,否则田宅就会被他人兼并。这说明当时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故选B。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9.解析:选B。“民事农则田垦……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说明了“重农抑商”是兼并争霸战争取胜的基础,B正确。A不符合题意。商朝时期国家鼓励商业发展,没有抑商,C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D错误。
10.解析:选C。①④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②③强调工农商三者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故②③符合题意。
11.解析:选C。题干材料表现了中国古代商人将资金用于购田置地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资金不能循环利用,影响了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2.解析:选A。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因此A项正确;B项表述不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 D项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一定的限制。
13.解析:第(1)问据材料关键信息,从生产关系角度归纳生产方式的特点;时代特征从当时社会发展趋势角度归纳。第(2)问据材料2从清政府的抑商说明与材料3的关系。第(3)问提取材料观点并从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角度论证;原因从经济基础、经济政策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归纳。
答案:(1)特点:以使用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野蛮的生产方式并存。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正处于新旧社会形态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的复杂性。
(2)因果关系。
(3)观点: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依据:商人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14.解析:第(1)问材料1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其特点自然得出,“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主要因为他们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第(2)问有效信息“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说明明朝抑制商业发展,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第(3)问材料3反映了清朝时期出现了拥有巨资的大商人,从主客观原因分析。
答案:(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
特点:注重血缘关系。
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2)政策:重农抑商。 目的:巩固王朝统治。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