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17年重庆高考历史综合模拟试题(五)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1-19

22.(2016·武汉高中毕业生调研)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20世纪50年代,上海机械厂的产业工人正在听苏联专家讲话。在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年代,苏联为中国提供了技术和支持。

图二 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宣布给上海工厂颁发许可证,由麦道公司提供飞机部件,在上海组装生产MD—82双发飞机,并交付中国民航总局。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20世纪50—80年代中国经济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4分)

解析:提取信息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视角去作答,政治方面从建国初期外交到新时期外交的变化去回答,说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政治格局、中国外交政策、经济变化等方面去分析;经济方面从建国初期经济体制到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角度去分析作答,说明从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经济体制变化、改革开放等视角分析。

答案:信息一:从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或从引进苏联先进技术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说明: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变化等方面展开说明。如:从两大阵营的对峙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多边外交政策,从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到经济快速发展。

信息二:从加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或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说明: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变化等方面展开说明。如: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并存到经济全球化发展,从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改革开放。

23.(2015·山东临沂高三模拟)义利之争始终是一个困扰人类的命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之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西哲之议

亚当·斯密曾经设想,上帝创造世界和钟表师傅制造钟表一样,在人类心灵上设计和制造了如钟表的齿轮一样的利己心。钟表一经造好便自行运转,上帝——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市场经济中那出于私念的利己心的谋利活动,从事最能赚钱的工作,把自己的资本投向最能谋利的地方、行业,而这些地方、行业又正是最需要资金的。这样,就在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达到了他原非出于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

——段治乾《市场经济的制度伦理探析》

材料三 伟人之论

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义利合一并不是义利的绝对同一,或简单地把义视为利或把利视为义,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使道义与功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宰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义与功利本质上是合一的。

——王泽应《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的义利观,并谈谈你对“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理解。(5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亚当·斯密的观点。(6分)

(3)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义利观并分析其意义。(6分)

解析:(1)第一小问义利观,从材料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可知孟子的义利观;第二小问理解,翻译并评价“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从材料二“指导着市场经济中那出于私念的利己心的谋利活动,从事最能赚钱的工作……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总结亚当·斯密的观点,然后结合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该观点。(3)第一小问义利观,从材料三“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宰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总结邓小平的义利观;第二小问意义,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史实,阐述其对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的意义。

答案:(1)义利观:重义轻利。

理解: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如果充满了仰视权力和拜金主义的风气,“国危”就是必然的结局。这一观点阐述了重利轻义的危害,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2)观点:亚当·斯密认为个人追逐私利最终会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评述:这种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是片面的,虽然它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纵容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观点:主张义利合一、以义取利。

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科学发展。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