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高考历史综合复习(四)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2-14
中1.(2016·福建省福州市五校高三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力,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12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奢靡之风、节俭、心理的满足、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出钱购买爵位、跻身社会上层”等概括异同点;回答不同影响时应注意设问角度是“生活方式”,可从消费方式和财富流向等方面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第(2)问,先从材料中“封建性商帮”得出徽商性质,再联系材料中提及的盐法变革、太平军与清军战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等分析因素。
答案 (1)同: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相似的社会遭遇;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都渴望步入官僚(贵族)阶层。(4分,任答两点即可)异: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极尽奢华,追求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感,提出“农商皆本”的新观念,挑战传统的等级观念;英国商人生活上比较节俭,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通过购买爵位或家庭徽章等途径跻身社会上层。(6分)不同影响:明代徽商的奢侈消费使大量的商业资本消失,影响了资本的积累与扩大再生产;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及自身的节俭,为重商主义时期的英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2)性质:封建性商帮,具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2分)因素:清廷的盐法变革使徽商失去了经销盐业的垄断特权;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遭受太平军与清军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洋商操纵垄断市场;徽商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变革经营方式;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10分)
2.(2016·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量检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已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材料中史学家钱穆的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史实论证其科学性。(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答本题可分两步:第一步,明确提炼出观点;第二步,科学条理地加以论证。论证时考生要注意两点:一是紧扣试题要求,如“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即不能选用古代史或世界史作为论据等;二是“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要逻辑严密,科学条理。
答案 示例 观点:结合中国国情(或者尊重我国历史传统)学习外国政治制度。(2分)
论证:中国近现代出现了几次“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的事件,均以失败告终。譬如:康梁等维新派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等革命派照搬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都没能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刻意模仿斯大林体制,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最终不适合我国的国情。(5分)中国近现代史上也出现了一些将外国成功经验和“本国传统”融合媾通,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譬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汲取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5分)
相关推荐:2017年全国高考各科目模拟试题备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