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高考历史精选练习及答案(四)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3-16
中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进一步发展
B.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C.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895—1899年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增加迅速,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故A 项错误;收回利权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高潮,1895—1899年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增加迅速,故D项正确。
答案:D
2.据材料显示:我国的民族工矿业到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产业工人增加到60万人。20世纪的头10年,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高峰。“新高峰”出现的重要背景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B.清末“新政”的实行
C.“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
D.辛亥革命的鼓励
解析:A项发生于“20世纪的头10年”之前,故A项错误;1901—1905年,清末“新政”的实行有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是背景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故错误;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D项错误。
答案:B
3.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解析: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是19世纪40年代,与材料内容、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随着外国商品进口量增加带来人们生活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加深,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仅是列强倾销商品,还体现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呈现中西并存,地区变化不平衡的特点,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B
4.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解析:“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可得出倡导者并非政府,而是媒体,故A项错误;“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没有体现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只是觉得市场前景好,故B项错误;“仿织洋布,定易销售”到“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说明国人逐渐意识到工业品的市场前景好,故C项正确;“《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没有提及民族危机及救国的意识,故D项错误。
答案:C
5.从1861年开始,英国人赫德执掌大清海关48年之久,下表为其在职期间海关征税金额表,据此可知( )
时间 |
金额(单位:万两) |
1863 |
638 |
1877 |
1206 |
1887 |
2054 |
1897 |
2275 |
1907 |
3386 |
A.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C.对外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D.政府无力维护关税主权
解析:根据题意,题目显示的是中国海关征税税额的变化,并未体现出列强如何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从1863年到1907年数额的不断增加,体现的是中国海关收入的不断增加,体现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国对外贸易的顺逆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体现出政府无权干涉关税主权,故D项错误。
答案:B
6.“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解析:1900年之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大的提高原因主要就是洋务经济的客观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马关条约》签订后资本输入,但是毕竟离1900年较短,发挥作用有限,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发生在一战期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作用有限,故D项错误。
答案:A
7.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解析:我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已经开始起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大危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可以看出这段时间,轻工业已有相当发展,重工业发展迅速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工业的布局,故D项错误。
答案:C
8.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下表推断( )
1926.12 |
1930.11 |
1932.5 |
1934.6 | ||
《申报》 |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
30 |
29 |
43 |
17 |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
27 |
21.8 |
53.8 |
22.4 | |
《商务日报》 |
洋货商品广告量(条/天) |
15 |
15 |
17 |
20 |
占总商品广告比例(%) |
41.7 |
46.8 |
41.5 |
38.5 |
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
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洋货商品广告量所占比重大多年份都没有过半,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得不出报刊业的西化程度,故B项错误;只凭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看不出广告业的发达程度,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重庆《商务日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所占比重大于上海《申报》洋货商品广告量,可以说明当时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故D项正确。
答案:D
9.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
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要向西方学习,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所以这一时期“商+”思维说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故B项错误;虽然是重商但并不是否定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故D项错误。
答案:A
10.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解析:“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没有提到近代交通的作用,故A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也有其他与近代化相关的事物,故B项错误;据材料“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没有体现西方科技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C
11.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19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B.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
C.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D.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政府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并不是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学者和官员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可能与日本入侵有关系,但是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与日本入侵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措施,并未体现全国民众的意志,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可知国民政府的行为,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高,故D项正确。
答案:D
12.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
借款 次数 |
总额 |
经建借款额及占 总额百分比 |
铁路借款额及占经 建借款额百分比 | |
晚清 政府 |
208 |
13.1亿两 (白银) |
3.7 亿两;28.2% |
2.8 亿两;76% |
北京 政府 |
646 |
15.7亿元 (银元) |
4.5 亿元;28.6% |
3.2 亿元;71% |
南京 政府 |
108 |
45.0亿元 (银元) |
6.0 亿元;13.3% |
2.2 亿元;37% |
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解析:根据表格,三个政府借款数目逐渐增加,经建比例没有同步增加,且占借款总额比例不大,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1年完全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经建款额中,铁路的借款额占比较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民主化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