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航

2020年安徽高考生物基础试题及答案4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1-21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某多肽链为199肽,其分子式为CxHyNaObS2(a199、b200),并且由下列5种氨基酸组成。那么该多肽彻底水解后将会分别得到赖氨酸、天冬氨酸的个数为()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A.a-199、(b-200)/2 B.a-200、b-200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C.a-199、(b-199)/2 D.a-200、(b-200)/2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知该多肽为199肽,则它是由199个氨基酸组成的;又知该多肽分子式为CxHyNaObS2,其中N有a个,则可知组成该多肽的199个氨基酸共有a个氨基;又知组成该多肽的5种氨基酸中只有赖氨酸含有2个氨基,所以赖氨酸个数为a-199。由于组成该多肽的5种氨基酸中只有天冬氨酸含有2个羧基,设该多肽共含有d个天冬氨酸,反应前199个氨基酸中氧原子共有4d+(199-d)2,形成199肽时脱去198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一个氧原子,所以该多肽分子中尚存在氧原子数为b=4d+(199-d)2-198=2d+200,d=(b-200)/2。

  2.某50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4个氧原子

  B.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C.若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总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基上

  D.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H2O分子

  答案 A

  解析 该50肽水解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需要断开8个肽键,需要8个水分子参与,因此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8个氧原子,故选A。

  3.CO2从外界进入某绿色植物细胞完成光合作用,然后又通过有氧呼吸被分解成CO2离开该细胞,共穿过多少层生物膜()

  A.6层 B.8层 C.10层 D.12层

  答案 C

  解析 可先画出该过程的简图(如图所示),再根据题意来解答。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由此产生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彻底的氧化分解。

  4.分泌蛋白在内质网腔折叠、初加工后,被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组装,最后释放到细胞外。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穿过的磷脂分子层数为()

  A.4 B.2 C.1 D.0

  答案 D

  解析 分泌蛋白是以囊泡的形式,由内质网经高尔基体到细胞膜,通过膜融合而分泌到细胞外的。

  5.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其在10 ℃、20 ℃的温度条件下,分别置于5 klx、10 k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结果如图。据图所做的推测中,正确的是()

  A.该叶片在20 ℃、10 klx的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为8.25 mg

  B.该叶片在5 klx光照强度下,10 ℃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 ℃时的少

  C.该叶片在10 ℃、5 klx的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是3 mg

  D.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温度和光照强度均成正比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相关计算,注意黑暗条件下只进行细胞呼吸、光照条件下O2的释放量为净光合作用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叶片在20 ℃、10 klx时,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是(10+2)/2(44/32)=8.25 (mg);据图可推知,在5 klx光照强度下,10 ℃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 ℃时的多;在10 ℃、5 klx的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是(6+1)/2=3.5 (mg);净光合速率可用光照下O2的释放速率表示,5 klx光照强度下,10 ℃时该绿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6/2=3 (mg/h),20 ℃时的为4/2=2 (mg/h), 由此可知,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温度不成正比。

  6.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5 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一昼夜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下(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透光玻璃瓶甲透光玻璃瓶乙不透光玻璃瓶丙

  4.9 mg5.6 mg3.8 mg

  A.丙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产生[H]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B.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1.1 mg

  C.在一昼夜后,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低

  D.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量约为0.7 mg

  答案 B

  解析 由于丙瓶为不透光的玻璃瓶,里面的浮游植物只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故A错误;由于丙瓶中生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经过一昼夜后,丙瓶中的氧气减少了1.1 mg,故B正确;一昼夜后,乙瓶中的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一定降低,水中的pH比丙瓶中的高,故C错误;由于丙瓶中氧气减少了1.1 mg为呼吸量,而乙瓶中氧气增加了5.64.9=0.7(mg)为净光合量,实际上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量为:净光合量+呼吸量=0.7+1.1=1.8(mg),故D错误。

  7.如果一个精原细胞核的DNA分子都被15N标记,现只供给该精原细胞含14N的原料,则其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有15N、14N标记的DNA分子的精子所占比例依次为(不考虑交叉互换现象)()

  A.100%、0 B.50%、50%

  C.50%、100% D.100%、100%

  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意画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简图(如图1)。由于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的复制实际上是DNA分子的复制,而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可再画出图2来帮助解题。

  8.将玉米的一个根尖细胞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将子代细胞转入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下列关于细胞内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二次分裂结束只有一半的细胞具有放射性

  B.第二次分裂结束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可能有4个

  C.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D.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的一条单体被标记

  答案 B

  解析 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且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经过一个细胞周期后,产生的子代细胞均含有放射性,且一个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含有放射性。第二次分裂结束后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可能有4个。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且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被标记。

  9.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A.34%和16% B.34%和18%

  C.16%和34% D.32%和18%

  答案 A

  解析 设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1链和2链,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则A+T占66%,又因为双链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占整个DNA分子比例和每条链中的比例相同,因此A1+T1=66%,G1+C1=34%,又因为T1与C1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A1=66%-32%=34%,G1=34%-18%=16%。根据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所以T2=A1=34%,C2=G1=16%。

  10.(2018山东,5)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答案 C

  解析 A项,无论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C)/(T+G)的值为多少,整个DNA分子中(A+C)/(T+G)都等于1。B项,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一条单链中(A+C)/(T+G)的值与其互补链中的(A+C)/(T+G)的值互为倒数。C项,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一条单链中(A+T)/(G+C)的值与整个DNA分子中(A+T)/(G+C)的值相等。D项,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一条单链中(A+T)/(G+C)的值与其互补链中(A+T)/(G+C)的值相等。

  11.某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 500。有1对夫妇均正常,其中一方的母亲是该病患者,请问,这对夫妇的子女患该种遗传病的可能性有多大()

  A.125 B.150 C.1100 D.1102

  答案 D

  12.如图是人类某一家族遗传病甲和遗传病乙的遗传系谱图(设遗传病甲与A、a这一对等位基因有关,遗传病乙与另一对等位基因B、b有关,且甲、乙两种遗传病中至少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病为伴性遗传病

  B.7号和10号的致病基因都来自1号

  C.5号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Xb

  D.3号与4号再生一个两病兼患男孩的可能性为3/16

  答案 B

  解析 对于甲病来说,3、4和8号的患病情况说明甲病为显性遗传病,4号患病而8号不患病,说明不是伴性遗传病,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可知乙病是伴性遗传病。3、4和7号的患病情况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3号和4号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则其再生一个两病皆患男孩的可能性为(3/4)(1/4)=3/16。5号患甲病,含有A基因,因为9号不患病,所以5号甲病对应的基因型为Aa;对于乙病来说,5号正常而10号患病,所以5号基因型为XBXb,可得出5号的基因型为AaXBXb。10号的患病基因是1号通过5号传递而来的,但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3号。

  13.某动物的基因A和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基因A或基因B的胚胎不能成活。若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群体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

  A.50% B.60% C.45% D.40%

  答案 B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后代A bb或aaB 的个体胚胎致死,故后代个体不存在该种基因型。当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全部存活,当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存活的F2个体基因型有9/10的A B 与1/10的aabb,在9/10的A B 中,AA个体占其中的1/3,即3/10,Aa个体占其中的2/3,即6/10,因此,F2个体中AA∶Aa∶aa=3∶6∶1,即AA占30%,Aa占60%,aa占10%,由此可推得F2中A的基因频率=30%(AA)+1/260%(Aa)=60%。

  14.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个体间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在该小麦种群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Tt的个体占60%,基因型为tt的个体占20%。假设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请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 D.50%和100%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中提供的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前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可以计算出基因T的频率=20%+60%1/2=50%;该小麦种群感染锈病后,基因型为tt的个体消失,基因型为TT的个体在存活个体中占25%,基因型为Tt的个体在存活个体中占75%,则基因T的频率=25%+75%1/2=62.5%。

  推关注2020年体育单招关注点2020年艺考不再组织校考?

  教育部: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新教材6省率先启用

 高考指导:2020年高考难度大不大?如何备考?

 热点:学历提升报名指导,低分上大学、3+2专本套读进入考试网升学历交流群811430100咨询老师报考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