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随笔:瘫痪母亲 有了固定“工资”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3-30
中我儿时的记忆中,时常伴随母亲脚跟疼的呻吟声。那时她总是胡乱吃点止痛药,就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了,直到2002年,她再也下不了床。当时我家很困难,姐姐读中专,哥哥面临高考,我上小学,家里全靠父亲驮运货物为生。父亲常年奔走在山路上,一天来回五六十公里,每月只有50元工资,既要供我们三兄妹上学,又要给母亲治病,压力可想而知。
母亲在床上躺一段时间后,就要出去晒晒太阳,父亲便想给母亲买把轮椅,他托人到镇上询问价钱,才知道一把轮椅要400多元。那时的400元,在我们眼里是天文数字,是父亲8个月的工资。一年后,哥哥考上重点大学,我升入初中要到镇上上学。为了供我们兄妹上学,父亲变卖家产(卖的钱仅够哥哥交学费),一家人到镇上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家就三间木楞房,正屋爷爷奶奶住,跟我同年级的堂弟住了一间,剩下的那间父母住,而我就挤在奶奶的脚旁。
生活质量没有因为搬家而有所改善,相反,连吃早饭都是一种奢侈,更别提母亲的轮椅了。还记得,每天早读后,我肚子叽里咕噜地叫,望着身边的同学去买早点的背影,心里想着要是有五毛钱该多好,可以去买个馒头垫肚子。
我上大三那年,在机关上班的亲戚告诉我,拿着母亲的全身照到县残联,就可以免费领取轮椅。我兴冲冲地拿着照片去残联,办理了残疾证,顺利领到了轮椅。当母亲第一次坐到轮椅上时,她终于长长地吁了口气,脸上又深又密的皱纹舒展开来,高兴地说:“以前买不起,现在好了,轮椅是免费的,还带了靠垫、餐垫和坐便器,真实用。”
周末回家,母亲神采奕奕地说:“早上你爸才买的肉在冰箱里,我们一会做着吃。”“你们买肉了?”我一脸疑惑。“买了,有五花肉、排骨、后腿肉……昨天你爸领到低保和养老保险1982元。”母亲炫耀地说。
“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我还有每月的低保、养老保险和残疾人补助,就连你爸都有每月80块的护理费。”“柜子里有饼干、牛奶、苹果,想吃啥就吃啥。”母亲“嘚瑟”个没完没了。可不嘛,一个残疾人有固定的“工资”,不用等着子女接济,自己想吃啥就吃啥,她不“嘚瑟”谁“嘚瑟”。
在母亲瘫痪的15年里,从我家生活的点滴变化中不难看出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提高。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使困难群体有了生活保障;新农合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农村危房改造,让家家户户住得安心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