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师

导航

2019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九章第三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7-03

  第三节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工业革命以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回事,并附属于建筑学。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城市规划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到20世纪70年代,城市设计已经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设计依附于城市规划体制,主要是作为一种技术方法而存在。

  2.城市设计主要理论的发展过程

强调建筑与空间的视觉质量

“视觉艺术”的思路,是一种对城市设计较早、较“建筑”的狭义理解,这种思路突出强调了城市设计的结果特征,注重城市空间的视觉质量和审美经验,以城市景观和形式的表现为基本对象,而将文化、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空间要素的形成等都置于次要地位。
卡米洛·西谛呼吁城市建设者向过去丰富而自然的城镇形态学习,他理想中美丽而有机的城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城镇建设自由灵活、不拘程式;(2)城镇应通过建筑物与广场、环境之间恰当的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体;(3)广场和街道应构成有机的围合空间。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戈登·库仑等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概念,即认为视觉组合在城镇景观中应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埃德蒙·N·培根认为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纪念性要素构成城市的脉络结构来满足市民感性的城市体验。因此,他强调城市形态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感受。培根的城市设计观点特别注重整体性原则,尤为强调空间的重要性,专门讨论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形式空间、界定空间、表现空间、空间和时间、空间和运动、建筑与空间等等,为现代城市设计拓展了一个重要领域。
在20世纪后期,以阿尔多·罗西、罗伯·克里尔和里昂·克里尔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倡导重新认识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通过重建城市空间秩序来整顿现代城市的风貌。罗伯·克里尔在《城市空间》一书中收集和定义各种街道、广场,将其视为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并称之为“城市空间的形态系列”

与人、空间和行为的社会特征密切相关

在城市景观艺术的大量研究基础上,埃利尔·沙里宁首先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关心城市所表达出的文化气质与精神内涵,提倡物质与精神完整统一的城市设计方法。关于城市设计的方法,他提出三维空间的观点,强调整体性、全面性和动态性,尤其是把对人的关心放在首要位置,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前提,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突破点。
沙里宁的城市设计思想是建立在社会学基础上,致力于为城市居民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并且与其本人“有机疏散”的规划理论紧密联系,并与此前以形态为主的设计思潮出现了根本的区别。
第十小组批评《雅典宪章》束缚了城市设计的实践,其设计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设计不是一种精英行为,而应该是大众经验的集合,在研究对象的层次方面,主张更多地研究人的精神意象和感受,而不只是城市环境的物质形态。他认为认知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城市设计应当以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城市形象并不止取决于客观的形象和标准,而是人的主观感受的合成。
简·雅各布斯在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抨击了现代主义者的城市设计基本观念,并宣扬了当代城市设计的理念。她认为城市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品,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抽象,而城市是生动、复杂而积极的生活本身。简·雅各布斯反对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更新活动,推崇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在整个欧美掀起人们对现代城市规划的深刻反思。
扬·盖尔在北欧对公共空间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著作《交往与空间》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室外活动入手研究。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尊重城市的有机生长,强调使用者参与过程,在《俄勒冈实验》中,基于校园整体形态及不同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他提出有机秩序、参与、分片式发展、模式、诊断和协调六个建设原则。
威廉·H·怀特在他的著作《小型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中,描述了城市空间质量与城市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事实证明,物质环境的一些小小改观,往往能显著地改善城市空间的使用状况

创造场所

当代的城市设计关注同时作为审美对象和活动场景的城市空间的设计,其重点是创造成功城市空间所需的多样性和活力,尤其是物质环境如何支持场所的功能与活动。
克里斯汀·诺伯格一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中提出了行为与建筑环境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他还进一步指出,场所的空间特性与风格,取决于围合的形式,而场所的意义则取决于认同感及归属感,场所精神可以通过区位、空间形态和自身的特色表达出来。

  例题:舒尔茨《场所精神》研究的核心主题是( )。

  A.城市不是艺术品,而是生动、复杂的生活本身

  B.行为与建筑环境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

  C.批评《雅典宪章》束缚了城市设计的实践

  D.怎样的建筑和环境设计能够更好地支持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舒尔茨在《场所精神》中提出了行为与建筑环境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

  3.城市设计目标的探索

  在理论探索和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框架体系。

《经由设计》

英国交通、环境与地方事务部和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在20周年出版的纲领性文件《经由设计》中提出了城市设计的七个目标:
(1)特征:场所自身的独特性;
(2)连续与封闭:场所中公共与私人的部分应该清晰地区别;
(3)公共领域的质量:公共空间应该是由吸引力的室外场所;
(4)通达性:公共场所应该易于到达并可以穿行;
(5)可识别性:场所有清晰的意象和易于认识与熟悉;
(6)适应性:场所的功能可以比较方便地转化;
(7)多样性:场所的功能应该富于变化和提供选择

《关于美好城市形态的理论》

凯文·林奇在1981年出版的《关于美好城市形态的理论》中定义了城市设计的五个功能纬度:
(1)生命力:衡量场所形态与功能契合的程度,以及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能力。
(2)感觉:场所能被使用者清晰感知并构建于相关时空的程度。
(3)适宜性:场所的形态与空间肌理要符合使用者存在和潜在的行为模式。
(4)可达性:接触其他的人、活动、资源、服务、信息和场所的能力,包括可接触的要素的质量与多样性。
(5)控制性:使用场所和在其中工作或居住的人创造、管理可达空间和活动的程度

《城市设计宣言》

阿兰·雅各布斯和唐纳德·埃普亚德在1987年发表的《城市设计宣言》中,提出了七点“未来良好城市环境所必需的要素”:
(1)宜居性:一座城市应该是所有人都能安居的地方。
(2)可识别性与控制性:居民应该感受到环境中有“属于”他们的地方,不论哪里是否在产权上属于他们。
(3)获得机遇、想象力与欢乐的权利
(4)真实性及意义:居民应该能够理解他们的城市,包括其基本规划、公共功能和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机会。
(5)社区与公众生活
(6)城市自给:城市应该尽可能满足城市发展所需能源和其他稀缺资源的自给。
(7)公共环境

《建筑环境共鸣设计》

英国牛津综合技术学院的伊恩·本特利等5人对城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探讨。最终在《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中提出了七个关键问题:可达性、多样性、可识别性、活力、视觉适宜性、丰富性、个性化

弗朗西斯·蒂巴尔兹

1989年,当时的英国皇家规划师学会会长和英国城市设计集团的创始人弗朗西斯·蒂巴尔兹提出了一个包含十条城市设计原则的框架:
(1)先于建筑考虑场所;
(2)虚心学习过去,尊重文脉;
(3)鼓励城镇中的混合使用;
(4)以人的尺度进行设计;
(5)鼓励步行自由;
(6)满足社区各方的需要,并尊重其意见;
(7)建立可识别(易辨认、易熟悉)的环境;
(8)进行持久性和适应性强的建设;
(9)避免同时发生太大的变化;
(10)尽一切可能创造丰富、欢乐和优美的环境

《新都市主义宪章》

1993年新都市主义协会成立后发表了《新都市主义宪章》,倡导在下列原则下,重新建立公共政策和开发实践:
(1)邻里在用途与人口构成上的多样性;
(2)社区应该对步行和机动车交通同样重视;
(3)城市必须由形态明确和普遍易达的公共场所和社区设施所形成;
(4)城市场所应当由反映地方历史、气候、生态和建筑传统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所构成

  例题:《新都市主义宪章》倡导的原则包括( )。

  A.应根据人的活动需求进行功能分区

  B.邻里在土地使用与人口构成上的多样性

  C.社区应该对步行和机动车交通同样重视

  D.城市必须由形态明确和易达的公共场所和社区设施所形成

  E.城市场所应当由反映地方历史、气候、生态和建筑传统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所构成

  『正确答案』CDE

  『答案解析』1993年新都市主义协会成立后发表了《新都市主义宪章》,倡导在下列原则下,重新建立公共政策和开发实践;(1)邻里在用途与人口构成上的多样性;(2)社区应该对步行和机动车交通同样重视;(3)城市必须由形态明确和普遍易达的公共场所和社区设施所形成;(4)城市场所应当由反映地方历史、气候、生态和建筑,传统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所构成。

  4.城市设计的内容

城市形态与空间

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土地用途、建筑形式、地块划分和街道类型。土地用途是一个相对间接的影响要素,它决定了地块上的建筑功能。建筑是城市中街区的主要组成要素,建筑的形体、组合和体量限定了城市中的街道和广场空间。地块划分和建筑有一定关联,地块很少会被细分,地块的合并通常是为了建造更大的建筑,较大的地块甚至占据了整个城市街区。街道是城市街区之间的空间,街道的格局往往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街道和街区、地块以及建筑共同反映了城市肌理。
建筑形式的变化和道路网络是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城市设计中的感知和体验

城市意象领域的重要著作是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通过研究,他发现对城市中区域、地标和路径观察可以被很容易地确定并组成一个完整的图示,产生了一个称为“可意象性”的概念:即物质环境的一种特性,对任何观察者都很可能唤起强烈的意象。他总结出了五个关键的形态要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地标
场所体现的是人类对环境的主观反馈,是由生活经历中提炼出来的本质意义,因此,场所概念通常强调归属感和人与场地的情感联系

城市设计中的审美和视觉

室外空间可以分为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空间相对围合,具有明确和独特的形状,而消极空间大多缺乏可以感知的连续边缘或形状,比如建筑物周围的空地。最终的围合程度还取决于空间的高宽比,不同的高宽比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视觉体验。
积极的城市空间主要有两种类型:街道和广场。一般来说,街道是动态的空间,而广场是静态的空间。
广场通常是指一个被建筑物围合的区域,可能是纪念性的空间,也可能是公共活动的场所,或者兼具两种功能。卡米洛·西谛根据一些欧洲城镇广场的视觉和美学分析,得出了一系列艺术原则。

城市设计中的功能问题

功能包括公共空间的使用、建筑密度和混合使用、物理环境设计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一般希望五种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舒适、放松、对环境的被动参与、对环境的主动参与、发现
公共空间中的步行活动是体验城市的核心,也是产生生活和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在城市设计中应该首先考虑到人的运动和场所的联系,联系良好的场所更能够鼓励步行运动,并且支持有活力的用途。建筑立面应当与公共空间发生联系,为其提供一个活跃的界面,一般来说越多门窗面向公共空间越好,与公共空间相邻的建筑功能还应当与人的活动有关系。混合使用把不同的土地用途和活动在时空上适当集中,可创造更有活力的公共场所

城市设计中的功能问题

在日照和遮阳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太阳与公共空间和建筑主立面的关系,基地的朝向和坡度,基地现状及相邻建筑物的遮挡以及树木的种类和距离。在风环境设计时,应当考虑各个季节的风向、建筑的尺度、主要建筑面的朝向、建筑组群布局、高层建筑以及周围的隔离带

城市设计中的社会问题

扬·盖尔把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分为三类:必要性活动;可选择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他认为,在低水平的公共空间中,只有必要性活动发生,而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中,更多的选择性和社会性活动才会产生。
公共空间的安全感是城市设计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我国城市设计项目的类型与特点

城市设计策略

这包括区域、整体或片区的城市设计,以及城市某个系统的城市设计。要用局部的设计图纸或文字描述,通过控制和引导的方式实施

城市开发意象

大多出现在城市新区等大型项目的开发之前,一般由政府组织,为城市征集空间发展模式的方案,三维意象和空间模式作为主要的成果,可以为后续的建设提供一个框架,但是往往停留在方案阶段。

研究辅助型设计

一般出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期工作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一个主要阶段和手段,由于传统控制性详细规划疏于考虑城市空间与人的使用,在规划编制的同时进行城市设计的研究,并且在管理中作为控制和引导的补充手段,可以促进良好城市环境的形成

修建性详细规划

这类城市设计可以看作是在技术方法上优化以后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本质上没有区别,通常包括建筑群体、公共空间和居住区的详细规划设计

城市环境改善

在城市建成环境中进行的城市设计,一般可以归为此类,是我国城市设计实践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类型

 试题来源:[2019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焚题库]

 注册城乡规划师历年考题+模拟试卷+错题练习

 注册城乡规划师培训:教材精讲+摸底测评+提分密卷

 还有其他报名问题需要咨询老师,可以加入城乡规划师考试交流群:686502693城乡规划师考试 有专业的老师为你解答。

分享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