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五章第六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6-19
中第六节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参见《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分为8大类,35中类和42小类。总规阶段以达到大类为主,中类为辅。用地评价分三个方面: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用地经济性评价。
1.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价
(1)工程地质条件
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
如湿陷性黄土,在受湿状态下,由于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而下陷,导致上部建设的损坏。膨胀土,具有受水膨胀、失水收缩的性能,也会造成对工程建设的破坏。 |
地形条件 |
城市各项工程设施的建设对用地的坡度都有具体的要求。如在平地常要求不小于0.2%的坡度,以利于地面水汇集、排除,但地形过陡也将出现水土冲刷等问题。地形坡度的大小对道路的选线、纵坡的确定及土石方工程量的影响尤为显著。 |
冲沟 |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冲沟切割用地,使之支离破碎,对土地的使用十分不利。 |
滑坡与崩塌 |
滑坡与崩塌是一种物理工程地质现象。滑坡是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在风化、地下水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而造成的,常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崩塌的成因主要是由山坡岩层或土层的层面相对滑动,造成山坡体失去稳定而塌落。 |
岩溶 |
在城市规划时要查清溶洞的分布、深度及其构造特点,而后确定城市布局和地面工程建设。 |
地震 |
地震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在强震区一般不宜建设城市。在震区建设城市时,除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外,还须考虑震后疏散救灾等问题。 |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 |
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它还在水路运输、改善气候、稀释污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但某些水文条件也可能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需要对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水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规划对策。 |
水文地质条件 |
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包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分为三类,即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其中能作为城市水源的,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若过量开采,会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漏斗”,这会使漏斗外围的污染物质流向漏斗中心,使水质变坏;严重的还会造成水源枯竭和引起地面沉陷,形成一个碟形洼地,对城市的防汛与排水均不利,而且对地面建筑及各项管网工程造成破坏。 |
(3)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 |
认真分析城市所在地区的太阳运行规律和辐射强度,对于建筑的日照标准、建筑朝向、建筑间距的确定,以及建筑的遮阳设施与各项工程的采暖设施的设置,提供了规划设计的依据。 |
风象 |
风是地面大气的水平移动,由风向与风速两个量表示。风向就是风吹来的风向,表示风向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指标叫风向频率。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所移动的距离,表示风速最基本的一个指标叫平均风速。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又称风玫瑰图。 |
气温 |
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常常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现象,在静风或谷地地区更加剧这一现象。这时城市上空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进而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
降水与湿度 |
降水是降雨、降雪、降暴、降霜等气候现象的总称。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强度对城市较为突出的影响是降水设施。 |
2.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
现状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评价,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建设现状,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
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
影响土地使用的社会构成状况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的密度,以及城市各项物质设施的分布及其容量与居民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
3.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
城市土地的经济评价是指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优劣差异,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土地的区位、投资于土地上的资本、经济活动状况等条件,可以揭示土地质量和土地收益的差异。
影响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的因素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基本因素层 |
派生因素层(由基本因素派生出来的子因素,从不同方面反应基本因素的作用) |
因子层(从更小的侧面具体的对土地使用产生影响) |
土地区位 |
繁华度 |
商业服务中心等级 |
交通通达度 |
道路功能与宽度 | |
城市设施 |
城市基础设施 |
供水设施/排水设施 |
社会服务设施 |
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 | |
环境优劣度 |
环境质量 |
大气污染 |
自然条件 |
地形坡度 | |
其他 |
人口密度 |
人口密度 |
4.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
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是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的结果。评定要因地制宜,特别是要抓住对用地影响最突出的主导环境要素,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
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一般可分为三类:
(1)一类用地:适用于修建的用地,不需或只需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
(2)二类用地: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改善条件。
(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城市用的的分类与比较:
|
一类用地 |
二类用地 |
三类用地 |
坡度 |
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标准 |
较大,除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 |
超过20%,布置建筑物很困难 |
土质 |
满足建筑物地基载力要求 |
较差,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 |
地基承载力极低和厚度2m以上的泥炭和流砂层的土壤,复杂人工地基和加固 |
地下水位 |
低于地域建筑物、构筑物基础埋藏深度 |
距地表面深度较浅,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 |
|
洪水淹没 |
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危险 |
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m,需采取措施 |
经常,且淹没深度超过1.5m |
地面积水 |
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取简单措施即可排出地面积水 |
较严重,需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 |
|
不良地质现象 |
没有 |
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 |
严重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花费很大工程量和工程费用 |
其他 |
|
|
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农田,有开采价值的矿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段,存在其他永久性设施和军事设施 |
5.城市建设用地选择
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
有利的自然条件,一般是指地势较为平坦,地基承载力良好,不受洪水威胁、工程建设投资省,而且能够保证城市日常功能的正常运转等。 |
尽量少占农田 |
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也是城市用地选址必须遵循的原则。在选择城市建设用地时应尽量利用劣地、荒地、坡地、少占农田。 |
保护古迹与矿藏 |
城市用地选择应避开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和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的分布地段。 |
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
对城市发展关系重大的建设项目,应优先满足其建设需要,解决城市用地选择的主要矛盾,此外还要研究它们的配套设施,如水、电、运输等用地的要求。 |
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
在用地选择时,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设想,反复分析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合理布局的良好基础。 |
6.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1)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表
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增加了对人均单项建设指标的控制。
表5-3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类别名称 |
用地指标(m2/人) |
居住用地 |
28.0-38.0/23.0-36.0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
≥5.5 |
道路与交通设施 |
≥12.0 |
绿地与广场 |
≥10.0 |
其中:公园绿地 |
≥8.0 |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的表示,错误的是( )。
A.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通常控制在65~115㎡/人范围内
B.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根据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所在气候区以及规划人口规模综合确定
C.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宜在85.1~105㎡/人内确定
D.首都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应在95.1~105㎡/人内确定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85.1~105.0㎡/人内确定。首都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应在105.1~115㎡/人内确定。
(2)规划建设用地结构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也规定了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和广场用地五大类用地必须符合相应的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类别名称 |
占建设用地的比例(%) |
居住用地 |
25-40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
5-8 |
工业用地 |
15-30 |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
10-25 |
绿地与广场 |
10-15 |
(3)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通过编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来分析城市各项用地的数量关系,用数量的概念来说明城市现状与规划方案中各项用地的内在联系,为合理分配城市用地提供必要的依据。
例题: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的主要作用包括( )。
A.评价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配置的合理水平
B.衡量城市土地使用的经济性
C.比较不同城市之间建设用地的情况
D.规划管理部门审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依据
E.控制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
『正确答案』ABE
『答案解析』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罗列出各项用地在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方面的规划与现状的数值,用来分析城市各项用地的数量关系,用数量的概念来说明城市现状与规划方案中各项用地的内在联系,为合理分配城市用地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2.自然条件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 |
内容 |
地貌类型 |
一般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河流谷地等,它对城市的影响体现在选址、地域结构和空间形态等方面。 |
地表形态 |
包括地面起伏度、地面坡度、地面切割度等。其中,地面起伏度为城市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景观要素,地面坡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最为普遍和直接,而地面切割度则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 |
地表水系 |
流域的水系分布、走向对污染较重的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有直接影响,规划中居住用地、水源地,特别是取水口应安排在城市的上游地带。 |
地下水 |
城市生活居住用地及自来水厂,应布置在城市地下水的上水位方向;城市工业区特别是污水量排放较大的工业企业,应布置在城市地下水的下水位方向。 |
风向 |
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生活居住区的危害,通常把工业区布置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向,但应同时考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各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及风速关系。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当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避免使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任何一个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区及居住区一般可分别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
风速 |
风速对城市工业布局影响很大。一般来说,风速越大,城市空气污染物越容易扩散,空气污染程度就越低;相反,风速越小,城市空气污染物越不易扩散,空气污染程度就越高。在城市总体布局中,除了考虑城市盛行风向的影响外,还应特别注意当地静风频率的高低,在静风占优势的城市,布局时除了将有污染的工业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以外,还应与居住区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近处受严重污染。 |
3.城市总体布局的主要模式
集中式城市总体布局 |
特点 |
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发展,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可分为网络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以及沿江、沿海或沿主要交通干路带状发展等模式。 |
优点 |
(1)布局紧凑,节约用地,节省建设投资;(2)容易低成本配套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3)居民工作、生活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围浓郁,交往需求易于满足。 | |
缺点 |
(1)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十分明显,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紧邻,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2)城市用地大面积集中连片布置,不利于城市道路交通的组织;(3)城市进一步发展,会出现“摊大饼”的现象,即城市居住区与工业区层层包围,城市用地连绵不断地向四周扩展,城市总体布局可能陷入混乱 | |
分散式城市总体布局 |
特点 |
城市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组团,组团之间大多被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对外交通系统分隔,组团间一般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
优点 |
(1)布局灵活,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容量具有弹性,容易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2)接近自然、环境优美;(3)各城市物质要素的布局关系井然有序,疏密有致。 | |
缺点 |
(1)城市用地分散,浪费土地;(2)各城区不易统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分开建设成本较高;(3)如果每个城区的规模达不到一个最低要求,城市氛围就不浓郁;(4)跨区工作和生活出行成本高,居民联系不便。 |
4.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内容来体现:
(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工业区。工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工业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手段之一。
(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
(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
(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的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城市总体布局就是使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建立在各功能区的合理分布的基础之上。
5.城市总体布局的艺术性
(1)城市用地布局艺术。即把山川河湖、名胜古迹、园林绿地、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等有机组织起来,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框。
(2)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城市审美要求。城市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城市尺度的均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3)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城市中心和干路的空间布局都是形成城市景观的重点,是反映城市面貌和个性的重要因素。城市总体布局应通过对节点、路径、界面、标志的有效组织,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干路的艺术风貌。城市轴线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4)继承历史传统,突出地方特色。
三、主要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居住用地 |
在国家大的土地政策、经济水平以及居住模式一定的前提下,采用通过统计得出的数据,结合人口规模的预测,计算出城市在未来某一时点所需居住用地的总体规模。 |
工业用地 |
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预测:一是按照各主要工业门类的产值预测和该门类工业的单位产值所需的用地规模来推算;另一个是按各主要工业门类的职工数与该门类工业人均用地面积来计算。其中,城市主导产业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工艺的改变等因素均会对工业用地的规模产生较大的影响。 |
商业用地 |
规划中通常可以采用将商务、批发商业、零售业、娱乐服务业用地等分别计算的方法。 |
道路、绿地 |
城市中的道路、绿地等可以按照城市总用地规模的一定比例计算出来。在我国的城市中,道路广场用地与绿地的面积分别占城市总建设用地的8%~15%。 |
四、主要城市建设用地位置及相互关系确定
通常影响各种城市建设用地的位置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主要城市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表
用地种类 |
功能要求 |
地租承受能力 |
与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 |
在城市中的区位 |
居住用地 |
较便捷的交通条件、较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良好的居住环境 |
中等、较低(不同类型居住用地对地租的承受能力相差很大) |
与工业用地、商务用地等就业中心保持密切联系,但不受其干扰 |
从城市中心至郊区,分布范围较广 |
商务、商业用地(零售业) |
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 |
较高 |
需要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作为其服务范围 |
城市中心、副中心或社区中心 |
工业用地(制造业) |
良好、廉价的交通运输条件大面积平坦的土地 |
中等、较低 |
需要与居住用地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通,对城市其他种类的用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
下风向、河流下游的城市外围或郊外 |
五、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1.概念
居住用地: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2.居住用地指标
居住用地指标的表达 |
居住用地的指标主要由两方面来表达: | |
居住用地指标的影响因素 |
城市规模 |
在居住用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重方面,一般是大城市比小城市的比重要高。同时,由于大城市建造较多高层住宅,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比小城市低。 |
城市性质 |
老城市建筑层数较低,居住用地所占城市用地比重较高;新兴工业城市,因产业占地较大,居住用地比重较低。 | |
自然条件 |
如在丘陵或水网地区,会因土地可利用率较低,增加居住用地的数量,加大该项用地的比重。 | |
城市用地标准 |
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不一,也会影响到住宅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指标。 | |
用地指标 |
居住用地的比重 |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5%~40%,可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取值。大城市可能偏于低值,小城市可能接近高值。在一些居住用地比值偏高的城市,随着城市发展,道路、公共设施等相对用地的增大,居住用地的比重会逐步降低。 |
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
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28~38/人或23~36m2/人。 |
3.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的选择 |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 |
|||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协调与城市就业区和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的相互关系,以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与时间; |
||||
(3)十分注重自身以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接近工业区时,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并按环境保护等法规规定间隔有必要的防护距离; |
||||
(4)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 |
||||
(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期初投资; |
||||
(6)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势进行选择,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
||||
(7)居住用地的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 |
||||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
集中布置 |
适用 |
当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阻碍,可以成片紧凑的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用地模式。 | |
优点 |
可以节约城市市政建设投资,密切城市各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可以便利交通,减少能耗、时耗。 | |||
分散布置 |
适用条件一:当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采取分散布置。如在丘陵地区城市用地沿多条谷地展开。 | |||
轴向布置 |
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发展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如快速路、轨道交通线),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 |
六、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布局
1.公共设施分类
按使用性质分 |
(1)行政办公类;(2)商业金融类;(3)文化娱乐类;(4)体育类;(5)医疗卫生类;(6)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7)文物古迹类;(8)其他类,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 |
按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分 |
按照城市用地结构的等级序列,公共设施相应的分级配置,一般分成三级:(1)市级:市政府、博物馆、大剧院、电视台等;(2)居住区级:街道办事处、派出所、街道医院等;(3)小区级:菜市场。在一些大城市,公共设施的分级配置,还可能增加行政区级(少年宫)或城市总体规划的分区级(电影院)等级别而配设相应内容。 |
按公共设施所属机构的性质及其服务范围 |
分为非地方性公共设施(全国性或区域性行政或经济管理机构,大专院校)与地方性公共设施(基本是指当地居民使用的设施)。 |
2.公共设施用地规模
影响因素 |
(1)城市性质。对公共设施用地规模具有较大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
(2)城市规模。一般,城市规模越大,公共设施用地规模越大; | |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就城市整体而言,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中第三产业占较高的比重,对公共设施用地有大量的需求。对于个人或家庭消费而言,可支配的收入越多就意味着购买力越强,也就需要更多的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 | |
(4)居民生活习惯。 | |
(5)城市布局。在布局较为紧凑的城市中,商业服务中心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中心的用地规模较大且其中的门类较齐全,等级较高。而因地形等原因呈较为分散布局的城市中心,为了照顾到城市中各个片区的需求,商业服务中心的数量增加,同时整体用地规模也相应增加。 | |
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的确定 |
(1)根据人口规模推算; |
(2)根据各专业系统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来确定; | |
(3)根据地方的特殊需要,通过调研,按需确定。 |
3.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
(1)公共设施项目的配置要合理 |
所谓合理配置有着多重含义:一是指整个城市各类公共设施,应按照城市的需要配套齐全,以保证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机能的运转;二是按城市的布局结构进行分级或系统的配置,与城市的功能、人口、用地的分布格局具有对应的整合关系;三是在局部地域的设施按服务功能和对象予以成套的设置;四是指某些专业设施的集聚配置,以发挥联动效应,如专业商业街区。 |
(2)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
服务半径的确定,首先是从居民设施方便使用的要求出发,同时也要考虑公共设施经营管理的经济性与合理性。服务半径是检验公共设施分布合理与否的指标之一。 |
(3)公共设施的布局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公共设施的布局 | |
(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 |
(5)公共设施的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 |
(6)公共设施的布局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 | |
(7)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
4.城市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
概念 |
城市公共中心包括市中心、区中心及专业中心。 |
城市公共中心系列 |
在规模较大的城市,因公共设施的性质与服务地域和对象的不同,往往有全市性、地区性以及居住区、小区等分层级的集聚设置,形成城市公共中心的等级系列。 |
全市性公共中心 |
全市性公共中心是显示城市历史与发展状态、城市文明水准以及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地域。这里是信息、交通、物资汇流的枢纽,也是第三产业密集地区域。 |
例题:不宜与文化馆毗邻布置的设施是( )。
A.科技馆
B.广播电视中心
C.档案馆
D.小学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文化馆内噪声较大的排练、游艺设施不宜布置在用地内靠近医院、住宅及托儿所、幼儿园等建筑的一侧。
七、工业用地规划布局
1.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1)城市中工业布置对工业用地自身的要求
用地的形状和规模 |
工业用地要求的形状与规模,不仅因生产类别不同而不同,且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采用的运输方式、工艺流程和建筑层数有关 |
地形要求 |
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工业生产工艺、运输方式与排水坡度相适应 |
水源要求 |
由于冷却、工艺、原料、锅炉、冲洗以及空调的需要,用水量很大的工业类型用地(如火力发电、造纸、纺织、化纤等),应布置在供水量充沛可靠的地方,并注意与水源高差的问题。水源条件对工业用地的选址往往起决定作用。 |
能源要求 |
安排工业区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大量用电的炼铝、有机合成与电解企业用地要尽可能靠近电源布置,争取采用发电厂直接输电,以减少架设高压线、升降电压带来的电能损失。染料厂、糖厂、造纸厂以及某些机械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热、干燥、动力等需大量蒸汽及热水,对这类工业的用地应尽可能靠近热电站布置 |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 |
工业用地不应选在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区,土壤的耐压强度一般不应小于15t/m2。山地城市的工业用地应特别注意,不要选址于滑坡、断层、岩溶或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在黄土地区,工业用地选址应尽量选在湿陷量小的地段,以减少基建工程费用。工业用地的地下水位最好是低于厂房的基础,并能满足地下工程的要求;地下水的水质要求不致对混凝土产生腐蚀作用。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位以上。最高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百年一遇,小型企业为50年一遇。厂区不应布置在水库坝址下游,如必须布置在下游时,应考虑安置在水坝发生意外事故时,建筑不致被水冲毁的地段。 |
工业的特殊要求 |
如有锻压车间的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地面发生很大的静压力和动压力,对地基的要求较高。又如有的化工厂有很多的地下设备,需要有干燥不渗水的土壤。再如有易燃、易爆危险性的企业,要求远离居住区、铁路、公路、高压输电线等,厂区应分散布置,同时还必须在周围设置特种防护地段。 |
其他要求 |
工业用地应该避开以下地区:军事用地、水利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
(2)城市中工业布置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铁路运输 |
铁路运输的特点是运量大、效率高、运输费用低,但建设投资高,用地面积大,并要求用地平坦。因此只有需要大量燃料、原料和生产大量产品的冶金、化工、重型机器制造业,或大量提供原料、燃料的煤、铁、有色金属开采业,或只有一个固定原料基地的工业,它们都需要大量向外运输,才有条件设铁路专用线。 |
水路运输 |
水路运输费用最为低廉。在有通航河流的城市安排工业,特别是木材、造纸原料、砖瓦、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应尽量采用水运,采用水路运输的工厂要尽量靠近码头。 |
公路运输 |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建设快、基建投资少,是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为此在规划中要注意工业区与码头、车站、仓库等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
连续运输 |
连续运输包括传送带、传输管道、液压、空气压缩输送管道、悬索以及单轨运输等方式。连续运输效率高,节约用地,并可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但是建设投资高,灵活性小。 |
(3)城市中工业布置应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
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应特别注意,不要把废气能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污染的工厂布置在一起。 |
防止废水污染 |
在城市现有及规划水源的上游不得设置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亦不得在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下游开辟新的水源。 |
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
工业废渣主要来源于燃料和冶金工业,其次来源于化学和石油化工工业,它们的数量大,化学成分复杂,有的具有毒性。 |
防止噪声污染 |
从工厂的性质看,噪声最大的是金属制品厂,其次为机械厂和化工厂。在规划中要注意将噪声大的工业布置在离居住区较远的地方,亦可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带,减弱噪声干扰。 |
2.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1)工业的分类
按工业性质 |
可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在工业布置中可按工业性质分成机械工业用地、化工工业用地等。 | |
按环境污染 |
隔离工业 |
指放射性、剧毒性、有爆炸危险性的工业;工业污染极其严重,一般布置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地段上。 |
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 |
指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这类工业的废水、废气或废渣污染严重,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 | |
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 |
指某些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这类工业有废水、废气等污染,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可布置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地段上。 | |
一般工业 |
指电子工业、缝纫厂、手工业等;这类工业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可分散布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独立地段上。 |
(2)工业在城市中布局的一般原则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2)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4)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3)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局
常见的相对集中的工业用地布局形式有四种:
1)工业用地位于城市特定地区 |
适用 |
通常中小城市中的工业用地多呈此种形态布局 |
优点 |
总体规模较小,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具有较密切的联系 | |
缺点 |
容易造成污染,并且当城市进一步发展时,有可能形成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相间的情况。 | |
2)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形成组团 |
适用 |
常见于大城市或丘陵地区的城市 |
优点 |
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组团内的就业和居住 | |
缺点 |
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交叉布局的情况,不利于局部污染的防范。 | |
3)工业园或独立的工业卫星城。 | ||
4)工业地带 |
3.旧城工业布局调整
(1)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工业用地面积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2)缺乏必要的交通运输条件;
3)居住区与工厂混杂;
4)工厂的仓库、堆厂不足;
5)工业布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的统一安排,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局面;
6)有些工厂的厂房利用一般的民房或临时建筑,不合生产要求,影响生产和安全。
(2)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一般措施
留 |
原有的工厂,厂房设备好,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的地段,而且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可以保留,允许就地扩建。 |
改 |
包括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艺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原有工厂的厂房设备好,且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有发展余地的地段,但对周围环境有影响,应采取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艺等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有的还可以改作他用。 |
并 |
规模小、车间分散的工厂可适当合并,以改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率。 |
迁 |
凡在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有严重污染,又不易治理,或有易燃、易爆的工厂,应尽可能迁往远郊;厂区用地狭小、设备差、生产无发展余地,或厂房位置妨碍城市重要工程建设的工厂应迁建;运输量很大,在城区内无法修建必要的运输设施的工厂,亦可根据情况迁建。 |
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中工业布置对交通运输要求的是( )。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E.连续运输
『正确答案』ABC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用地规划布局。工业用地布置在有相应运输条件的地段,可采用铁路、水路、公路或连续运输方式。参见教材P162。
八、仓储用地规划布局
1.仓储用地的分类
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
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 |
按照仓库的使用性质 |
储备仓库、转运仓库、供应仓库、收购仓库等 |
2.仓储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1)仓储用地布置的一般原则
①满足仓库用地的一般技术原则;
②有利于交通运输;
③有利建设、经营使用;
④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⑤沿河布置仓库时,必须留出岸线,照顾城市居民生活、游憩利用河(海)岸线的需要;
⑥注意城市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
(2)在城市中的布局
小城市 |
小城市宜设置独立的地区来布置各种性质的仓库,特别是县城,宜较集中地布置在城市的边缘,靠近铁路车站、公路或河流,便于城乡集散运输。 |
大、中城市 |
大、中城市仓储区的分布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
仓库具体布置 |
1)储备仓库一般应设在城市郊区、水陆交通条件方便的地方,有专用独立的地段; |
例题:大、中城市仓储区的分布应采用( )的方式。
A.集中式
B.分散式
C.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D.组团式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仓储用地规划布局。大、中城市仓储区的分布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参见教材P168。
九、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关系
1.雅典宪章的启示
(1)人的活动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活动,也是城市交通的决定性因素;
(2)城市用地是城市交通的决定性因素;
(3)要处理好城市用地布局与道路系统的合理关系,要有交通分流的思想和功能分工的思想。
2.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用地的协调发展关系
城市形式 |
城市用地 |
城市道路系统 |
小城镇 |
规模较小,也是后来发展的城市的“旧城”部分 |
城市道路大多为规整的方格网,虽有主次之分,但明显宽度较窄、密度偏高,较适用于步行和非机动化交通。 |
中等城市 |
集中式布局 |
城市道路网在中心组团仍维持旧城的基本格局,在外围组团则会形成更适合机动交通的现代城市三级道路网,多依旧保持方格网型。 |
大城市 |
相对分散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中心组团相对紧凑、相对独立,若干外围组团相对分散 |
城市道路系统开始向混合式道路网转化。 |
特大城市 |
呈“组合型城市”的布局 |
城市道路进一步发展形成混合型网 |
3.城市用地布局形态与道路交通网络形式的配合关系
城市用地的布局形态大致可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两大类。
集中型较适应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其道路网形式大多为方格网状。
分散型城市中,规模较小的城市大多受自然地形限制;而规模较大的城市则应形成组团式的用地布局,组团式布局的城市的道路网络形态应该与组团结构形态相一致。
沿河谷、山谷或交通走廊呈带状组团布局的城市,往往需要布置联系各组团的交通性干路和有城市发展轴性质的道路,与各组团路网一起共同形成链式路网结构。
中心城市对周围城镇有辐射作用,其交通联系也呈中心放射的形态,因而城市道路网络也会形成在方格网基础上呈放射状的交通性路网形态。
公交干线的形态同城市道路轴线的形态对城市用地形态有引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道路交通网络的功能配合关系
城市中各级道路(网)的性质、功能与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关系表现为城市道路的功能布局,如下表所示。
|
城市快速路网 |
城市主干路 |
城市次干路 |
城市支路 | |
交通性主干路 |
一般主干路 |
|
| ||
性质 |
快速机动车专用路网,连接高速公路 |
全市性的路网,疏通城市交通的主要通道及与快速路相连接的主要常速道路 |
全市性的路网,包括生活性主干路和集散性主干路 |
城市组团内的路网(组团内成网),与主干路一起构成城市的基本骨架 |
地段内根据用地细部安排而划定的道路,在局部地段上可能成网 |
功能 |
为城市组团间的中长距离交通和连接高速公路的交通服务 |
为城市组团间和组团内的主要交通流量、流向上的中长距离疏通性交通服务 |
为城市组团间和组团内的主要生活性交通服务,有交通集散功能 |
主要为组团内的中短距离服务性交通服务 |
为短距离服务性交通服务 |
位置 |
城市组团间的隔离绿地中 |
组团间和组团内 |
组团间和组团内 |
组团内 |
地段内 |
围合 |
围合城市组团 |
大致围合一个城市片区 |
大致围合一个居住区的规模 |
大致围合一个居住小区的规模 |
|
例题:城市发展到特大城市可能呈现的布局为( )。
A.集中式
B.组团式
C.方格式
D.组合型城市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关系。特大城市呈“组合型城市”的布局。参见教材P172。
例题:属于城市组团内的路网,与主干路一起构成城市的基本骨架的是( )。
A.城市次干路
B.城市一般主干路
C.城市交通性主干路
D.城市快速路网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关系。城市组团内的路网(组团内成网),与主干路一起构成城市的基本骨架。参见教材P174。
试题来源:[2019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焚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