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城乡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第四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5-16
中第四节 城镇化及其发展
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1.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概括起来,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例题: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无形的城镇化”是指( )。
A.意识上的城镇化
B.精神上的城镇化
C.物质上的城镇化
D.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E.形态上的城镇化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在现行的工作中,通常采用的国际通行方法是: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应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指标,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
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且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二、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
1.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项目 |
内容 |
农村剩余贡献 |
城市是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
工业化推进 |
城镇化进程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变化的 |
比较利益驱动 |
决定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两种基本力: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
制度变迁促进 |
制度变迁对于城镇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的加速或滞缓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
市场机制导向 |
市场的一个重要自发作用就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 |
生态环境 |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影响包括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
城乡规划调控 |
合理运用城乡规划调控手段,可以实现空间等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引导区域城镇合理布局 |
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依据时间顺序,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集聚城镇化阶段 |
显著的特征是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导致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集聚 |
郊区化阶段 |
显著特点是住宅、商务服务部门、事务部门以及大量就业岗位相继向城市郊区迁移 |
逆城镇化阶段 |
随着郊区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
再城镇化阶段 |
面对城市中由于大量人口和产业外迁导致的经济衰退、人口贫困、社会萧条等问题,许多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吸引一部分特定人口从郊区回流到中心城市 |
例题:( )是指随着郊区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A.集聚城镇化阶段
B.郊区化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再城镇化阶段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逆城镇化阶段,随着郊区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三、我国城镇化的历程和现状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这个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镇化过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例题:下列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1949~1957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启动阶段
B.1958~1965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倒退阶段
C.1966~1978年是我国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D.1979年以来是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1958~1965年是我国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2.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所谓城镇化的模式是指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背景中城镇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归纳、总结。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例题:下列对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的概括中,错误的是( )。
A.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私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B.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C.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D.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呈现基本特征:
(1)城镇化过程经历了大起大落阶段以后,已经进入持续、加速和健康发展阶段。
(2)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的转移过程,总体上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
(3)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世界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
(4)部分城市正逐步走向国际化。
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城镇化机制作用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城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5.推进健康城镇化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现代城市发展的总趋势不是单纯追求人口规模意义的城镇化,而是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化,更注重城市整体质量的提高,追求高质量的城镇化,即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城镇环境、更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更高的居民素质和城乡统筹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说明健康城镇化已经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 )。
A.优先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
B.人的城镇化
C.改革户籍制度
D.优化城镇体系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