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第二章笔记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28
中P39、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1966豪尔《世界城市》①②③④⑤
1986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
1957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大都市带人口下限2500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P44同心圆:1923伯吉斯以芝加哥为例提出5个同心圆:CBD、过渡区、工人居住区、良好住宅区、通勤区。
扇形理论:1939霍伊特多核心理论:1945哈里斯和乌尔曼
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伊萨德任务,决定城市土地租金的要素有:①与中央商务区的距离②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③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④降低其他成本的外部效果
P49、邻里单位理论:1929佩里①规模②边界③开放空间④机构用地⑤地方商业⑥内部道路系统
196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的三个条件:①街道必须是安全的②必须保持有不断的观察③街道本身特别是人行道上必须不停的有使用者。
城市规划方法论:①综合规划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②分离渐进方法论(理论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结合)③混合审视方法论④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⑤倡导性规划方法论(达维多夫和雷纳,《规划的选择理论》)
P56、1933《雅典宪章》现代建筑运动、物质空间决定论、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
1977《马丘比丘宪章》主要理论思想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1、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历史约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4000年。规划思想最早形成:周代规划思想多元化: 东周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商君书》阐述了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
2)唐长安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皇城位于内城的内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东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道家阴阳五行思想。
明清北京城: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突出8km中轴线。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南形成商肆。
3)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P66、19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推进市政改革的进程中,中国的一部分主要城市,如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杭州、成都、武昌以及郑州、无锡等城市相继运用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或在欧美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城市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