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师

导航

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辅导资料-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6-21

一、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程 
城市交通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上世纪50年代以前城市交通规划都是以道路网规划的形式出现的,这种状况在我国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我国远在周代就已经有了城市道路系统和道路网规划,周王城道路横断面是历史上最早形成的车走中央行人走两旁的具有人车分离功能的横断面。这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模式一直沿用到近代,是我国城市道路网布局的典型图式之一

唐代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明显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道路分为御用干道、全市性的主要交通干道、一般坊里的城市道路和坊内小路4种,与现代所采用的城市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的划分基本相同。

北宋时,东京汴梁的城市道路系统在方格网的基础上,结合地理条件出现了丁字交叉和斜交,成为非严整的方格网;城市中出现了商业街道,道路开始具有生活性,成为居民的生活中心;城市水系与道路网结合,出现了对外交通枢纽。东京汴梁的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对以后的都城,如元大都及明清时代北京有很大影响。

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促进了城市及其道路交通的发展。为了克服城市交通的混乱状况,资产阶级力图对城市进行改造,并进行探索,不断产生新的道路网规划思想,如邻里单位规划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一新城理论等。这些道路交通规划思想对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也产生了明显影响。

长期的道路网规划实践为城市交通规划的诞生做了准备。上世纪50年代,随着芝加哥交通规划研究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交通规划诞生了。1962年完成的《芝加哥地区交通研究》突破了以往交通规划等同于道路网规划的局面,揭开了城市交通规划崭新的一页。

60年代,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私人小汽车的迅猛发展,公共交通受到致命打击,城市交通陷于混乱状态。这一时期城市交通规划开始与土地利用相结合,针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重点研究了城市常规公交的规划技术、公交优先通行技术以及轨道交通规划技术。

7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在土地利用、人口及就业分析基础上进行交通需求预测,提出城市交通规划应由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动态交通、静态交通、公共交通、行人交通及规划的实施与滚动等组成,“以人为本”思想初露端倪。同时,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数据处理及分析预测的速度。

80年代开始,针对大城市普遍出现的交通紧张状况,城市交通规划改变了以往就交通论交通的局面,从分析城市交通系统间相互联系与内在影响因素入手,明确问题的症结,进而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方案与政策建议,明确提出大城市中必须把公交放在首位,交通规划和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也是完善和发展城市的必要手段。

90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在以往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明确子“交通系统调查——现状分析诊断——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交通需求预测——交通专项规划”的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程序,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与主要研究内容逐步清晰。交通规划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深入,出现了需求与供给平衡、网络效率、交通组织、交通控制与管理等全过程的协调和优化的思想。

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交通规划诞生后,半个世纪以来,规划理论和技术的实用性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锤炼,在规划模式、预测模型、交通结构、网络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大多数城市基本上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城市道路网及相应的交通配套设施。但是,在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指导下建设的城市交通系统,并没有实现人们的初衷一一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却普遍出现了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严重及交通污染严重等现象,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在大城市尤为突出。

根据对传统交通规划理论及典型工程实践中所反映出的规划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手段和规划成果的分析,结合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分析,认为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在新形势下已经暴露出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规划目标单一。在规划研究过程中注重交通设施的数量而对系统功能重视程度不够,对资源——环境——交通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够。

b.“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存在缺陷。“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是经典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其建模思想和大部分定量分析模型是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完成的,当时城市居民的出行是建立在社会尚未信息化基础上。虽然我国在引进该方法时对模型做了修正,并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和完善,但并没有摆脱其思维方式的束缚。

c.对信息化缺乏反映。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交通信息仍以手工采集为主,耗时又耗力,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信息采集技术没有体现在规划过程中。信息技术对居民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与时耗以及路径选择等特征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出行者在出行前或出行途中,获得实时信息,都有助于选择最佳的出行路径和出行方式,传统的交通规划对此都没有反映。

d.缺乏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分析的规范化方法。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城市交通系统能源消耗的水平及其相应的改进措施、交通污染物的排放量多少、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如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一系列问题在规划过程中没有涉及,成果中没有体现,对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控制也没有真正列入规划目标体系。近些年来,交通界已经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对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成果,但尚未满足应用于城市交通规划的规范化要求。

e.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产生城市交通的根源是人或货物的移动,但在传统的规划中,人们更注重机动车交通。如果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行人交通和自行车交通理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规划中不应只体现汽车使用者的舒适和方便。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