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内审师考试《内部审计实务》知识点:抽样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9-26
中抽样
1.1抽样技术是比较高效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审计方法。按抽样决策的依据,审计抽样可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判断抽样)两类。按抽样的总体特征分,审计抽样可分为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非统计抽样又称判断抽样,是一种以主观方法来决定样本量大小、选择样本、评估业务结果的抽样技术。运用非统计抽样,内部审计师有可能对非常重要并且高风险的交易事项进行测试,从而对具有高控制风险的交易类型予以充分的重视。采用非统计抽样,往往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判断抽样中选择样本依据的是审计师的经验和主观意愿,是审计师对需要多少样本才能产生合理可靠结果的评估结论(在既定的总体类型和审计目标前提下)。在很多情况下,在报告的范围段中要说明:“依据判断挑选×××项目”,然后接着描述这些项目是如何挑选出来的。虽然所有的非统计方法都被称为判断方法,但是只有第三种类型(按照审计师的判断实施的判断抽样)被特别地看作是“判断抽样”。 当总体的变化程度不大,几乎没有变化时,判断抽样是非常适用的。
非系统抽样与随机抽样是不同的。随机抽样是指利用统计技术,以合理的把握,确保总体中的每个项目被选中的机会都是均等的。非系统抽样属于非系统的或者“无序的”挑选方法,不能合理保证挑选过程是真正随机的,不能为置信水平和错误差额的说明提供支持。
非统计抽样的优势在于:●为审计师应用职业判断挑选更适合于为检查所需要的项目提供了灵活性;●可以有助于得到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合理可靠的结果。
非统计抽样的不足在于:●不能产生有统计数字的、有充分依据的结果;●不能明确说明可衡量的抽样风险;●可能导致审计项目过多或过少;●为了提高效率,仅仅依靠审计师的经验和对事物的看法。
统计抽样又称概率抽样或随机抽样,是一种以客观方法来决定样本量大小、选择样本、评估业务结果的抽样技术,是内部审计师在一定的可靠程度水平上,对样本代表总体的程度进行量化评估的程序。统计抽样方法产生的是科学的随机样本,其检查结果能够以置信水平和精确度来量化。统计抽样不能提供绝对保证。但是在应用统计抽样时,内部审计师也需要主观判断,例如,确定置信水平和定义样本单位时。尽管统计抽样可以提供量化的精确度,但是在内部审计业务中,不常使用这种技术。主要原因:一是统计方式的检查太耗费时间,属于成本效益性不高的检查方法;二是审计检查经常要求对那些没有必要量化的事项作出判断。
统计抽样的优势在于:●可以从最小的项目数量中产生一个希望得到的结果;●可以产生量化结果数据;● 统计抽样包含了对抽样风险、置信水平和精确度的估计值;● 统计抽样非常适合于应用计算机进行的检查业务;● 统计抽样为业务结论和业务建议提供了比较可靠的支持。
统计抽样的不足在于:● 统计抽样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统计抽样要求对职员进行培训,需要购买软件;● 统计抽样不利于从经验丰富的审计职员处获得对总体的深刻解读。
对收集审计证据来说,统计抽样是一种客观的、可验证的技术。但是统计抽样不能影响非抽样风险的存在。
总体量越大,要求的样本量越大,但是从大的总体中抽取的样本量占其总体量的比例实际上要小于从小的总体中抽取的样本量占其总体量的比例。
抽样单位,是指实际上被选中接受检查的每个项目计量单位。对于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通常采用属性抽样,样本单位为事件或者交易(例如,对于发票授权的控制)。对于实质性测试,经常采用变量抽样或估计抽样,样本单位通常为金额。选择抽样单位时必须考虑:符合审计目标(目的);抽样单位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关性;获得和评价样本要具有可行性。
在确定样本量时,应当预计可以接受的差错量,预期差错的范围。在变量抽样中,样本量的计算公式为:
n=(Ur×Sxj×N÷A)=可靠程度系数×总体标准离差×总体量×精确度
标准离差,被用来衡量总体的变化程度,常常为变量抽样所关注,其计算过程如下:求出总体中每个个体与总体平均值的差;计算每个差的平方值;将平方值加总;求总和的平均值;计算出该平均值的平方根,即得到总体的标准离差。
变化程度是指总体中各项目之间的差异额度。相对变化小的总体通常需要较小的样本量,就可以实现既定的置信水平和精确度。
试点样本,指从总体中抽取的初始样本。一般地,试点样本的作用在于测算标准离差,其数量通常在30到50个抽样单位之间。
差错率,指出现差错的比率,常常为属性抽样所关注。内部审计师必须对总体的预期差错率进行评估,以决定属性抽样的样本量。
精确度,指根据样本推断总体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在属性抽样中,精确度更多以比率表示;在变量抽样中,则以金额表示。在实际应用中,精确度是错误的范围,被量化为围绕样本平均值的一个区间或可接受范围,可容许的错误范围变窄,要求的样本量增加。分为计划采用的精确度和在抽样过程的评估阶段实际使用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