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诊断学:第二章临床常见症状重点2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4-11-20
中第十一节腹泻
一、腹泻的概念
腹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肠粘膜分泌增加,吸收障碍,肠蠕动过快,粪便在肠内通过迅速,而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含有异常成分者(粘液、脓血、脱落的粘膜细胞、未消化食物等)。
二、腹泻的病因
(一)急性腹泻
1.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嗜盐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河豚鱼、毒蕈、肉毒杆菌及发芽的马铃薯等。
2.急性传染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副霍乱、霍乱、血吸虫病、肠道病毒及真菌感染等。
3.药物和化学物质如硫酸镁、砷、磷等。
4.饮食不慎及变态反应性胃肠病:如食生冷不易消化食物或对鱼、虾、蟹、蛋、乳等过敏者。
(二)慢性腹泻
指腹泻病程超过两个月或长期反复发生的腹泻。
1.胃源性疾病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后、胃癌。
2.肠源性疾病慢性细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肠结核、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钩虫病、血吸虫病、肠癌等。
3.胰源性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4.肝胆源性肝硬变、阻塞性黄疸等。
5.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尿毒症、结肠过敏、消化不良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三、腹泻的发病机制
(一)渗透性腹泻(高渗性腹泻)
肠腔内不易吸收的物质过多或高渗性食物过多等。阻碍肠内水分与电解质的吸收而引起。如服盐类泻药或甘露醇等。特点:(1)禁食或停药后腹泻停止;(2)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药物。
(二)分泌性腹泻
如肠毒素、双羟胆酸、羟脂胆酸、血管活性肠肽等可引起肠粘膜分泌过多的液体而引起的腹泻。特点:(1)肠粘膜组织学基本正常;(2)粪便呈水样,量多,无脓血;(3)禁食对腹泻无影响。
(三)渗出性腹泻
由肠黏膜的炎症、溃疡、浸润性病变致血浆、黏液、脓血渗出,见于各种肠道炎症疾病。(四)动力性腹泻
由肠蠕动过快引起,见于甲亢、肠功能紊乱。
(五)吸收不良性腹泻
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致,见于小肠大部切除。
四、腹泻的临床表现
(一)起病及病程
急性腹泻起病骤然,病程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多见于慢性感染、非特异性炎症、吸收不良、肠道肿瘤或神经功能紊乱。
(--)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急性感染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可多达10次以上,如为细菌感染,常有粘液血便或脓血便。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暗红色或果酱样。慢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亦可为粘液、脓血便,见于慢性痢疾、炎症性肠病及结肠、直肠癌等。粪便中带粘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易激惹综合征。
(三)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急性腹泻伴腹痛者,常见于肠道感染,腹痛在脐周且排便后不能缓解的,提示小肠疾病;疼痛在下腹,排便后疼痛可缓解者,病变可能在结肠;分泌性腹泻常不伴腹痛。
五、腹泻的伴随症状
(一)腹泻伴有呕吐
常见于食物中毒或肠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二)腹泻与便秘交替
常见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等。
(三)腹泻伴有腹部包块
下腹部肿块多见于结肠癌、血吸虫病肉芽肿、增殖型肠结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