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

导航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六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20-07-05

  二、文言文阅读:21~29 小题,共 30 分。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冉有日:“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1.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观点?(4 分)

  答案:驳斥冉有为攻打颛臾寻找借口,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22.这段文字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2 分)

  答案:驳中有立,驳立结合,通过立论来驳斥对方的观点。

  23.将“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

  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4 分)

  答案:“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啊!”

  指出季氏伐颛臾的危害:季氏专权,又要扩张势力范围,这必然激化与鲁君的矛盾,发动不义之战,授鲁君以柄,后必有灾,这才是季氏真正的忧患之所在。

  (二)阅读曹操《短歌行》中一段文字,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4.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案: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希望得到贤才辅佐,共建功业的心情。

  25.哪几句用了比喻手法?(4 分)

  答案:这八句中,前六句都是比喻,前四句以乌鹊择枝比喻贤才寻找明主,后两句是以山不厌其高,海不厌其深比喻明主不厌贤才之多。

  26.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中的典故。(4 分)

  答案: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用周公礼贤下士的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招揽人才。

  (三)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7~29 小题。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7.作者揭露“弃城图存者”和“擅兵坐观者”的作用是什么?(4 分)

  答案:揭露“弃城图存者”和“擅兵坐观者”可以与张、许的爱国行为构成对比,从而驳斥了那些小人不批评坏人而专门指责君子的卑劣用心。

  28.这段文字是怎样概括张、许的守城功绩的?(2 分)

  答案:“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阻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29.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4 分)

  逆:就:滋:淫辞:

  答案:逆:事先转移。 就:接近。 滋:增多。 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三、

  现代文阅读:30~38 小题。共 30 分。

  (一)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0~32 小题。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30.作者从什么角度来论证这一观点?(4 分)

  答案:作者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体会来论证这一观点,强调人的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最重要的根据。

  31.在这一片段中作者运用了修辞方法来说理论事,其作用如何?(4 分)

  答案: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来说理论事,比喻的使用增强了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2.在这一片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2 分)

  答案:一切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

  (二)刚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 33~35 小题。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3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4 分)

  答案:运用了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

  34.在这段文字中,从哪几处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我”对父亲的感情?(4分)

  答案:三处描写。一是“我”看见父亲翻越站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二是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三是父亲的离去,其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三处描写都突出了作者“我”对父亲爱子之情的体悟。

  35.这段文字是选取什么角度来刻画父亲形象的?(2 分)

  答案:选取“背影”为角度。

  (三)阅读小说片段,回答下列 36~38 小题。

  那三位麦琪,诸位知道,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带来礼物,送给生在马槽里的圣子耶稣。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他们既然有智慧,他们的礼物无疑也是聪明的,可能还附带一种碰上收到同样的东西时可以交换的权利。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

  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36.为什么作者又称他们为“笨孩子”?(4 分)

  答案:他们各自为对方卖掉了最宝贵的东西,买回了对方并不需要的圣诞礼物。

  37.这段文字中麦琪的原意是什么?而结尾“他们就是麦琪”中的“他们”指的是谁?

  答案:原意是为基督初生送礼的三位贤人。作品中比喻男女主人公吉姆和德拉夫妇。

  38.作者为什么说“他们是最聪明的”?(2 分)

  答案:因为他们都向对方奉献了一颗真挚的爱心,这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