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仿真试题及答案1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0-09
中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D (催、傺、剔)
2、C (迭、纯)
3、C
4、C (D A项,“惩前毖后”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毖,谨慎;小心。这里属范围不当。B项,“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指我国东北地区。这里属望文生义。C项,“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属于褒义词,这里属感情色彩不当。D项,“独具只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
5、C 【 A成分残缺,句末加“的情况”一类的词语。B不合逻辑,“他也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是原因,“他学习更加努力了”是结果。D结构混乱。“绝不能让……”与“任其……”是两种不同的句式。】
6、B
7、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或,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叫做心理咨询。) [来源:学优高考网]
8、 你是教师,你有腹藏诗书、躬耕讲台、收获桃李的快乐
你是学生,你有遨游书海、采撷知识、聆听教诲的快乐
二、现代文阅读
9.B(在原文中,“清丽委婉的‘吴蔡讴’听起来引人入胜”并不是导致“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的条件或原因。)
10.A(由原文“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可知,吴蔡讴“不再具有原生民歌的特点”的说法错误。)
11.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哺育了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显示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12、①母亲捶菜而歌②寻觅母亲的隐忧③贝鲁特老太太的抗争④父亲与爷爷的训斥(2分,意思对即可)
13、从视觉、嗅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2分)。这样有声音、
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或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小说的面貌和特质。(2分)
14.(1)我会面对苦难坚强的活下去的,这是作为母亲的责任,你不要担心。
(2)是从母亲和父亲、爷爷那儿懂得的标准,即面对饥饿灾难,要忍受,有活下去的勇气、信念;要不屈不挠,有尊严、有骨气地活着。
15、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16、①从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能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2分)②从主旨上,母亲教育我要在困难面前勇敢地活下去,贝鲁特老太太深化了这一精神,父亲和爷爷又告诫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2分)③从人物形象上,这些人物相互映衬补充,都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使我体察到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2分)
三、古文阅读
17.D (案件、案子。C将:顺从。《史记·管晏列传》:“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此处引申为助长)
18. A(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上一句“以”介词,凭借;下一句介词,因为 C项上句“于”介词,对;下句介词,比 D项上一句“而”连词,表转折;下一句连词,表递进)
19.B(宋代之前诗歌就已经“溢美多,讽谏少”)
20. (3分)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横︱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
21. ⑴近代的凭借写诗歌闻名的人,没有超过他的。(3分)
(关键词:名,先。句式:莫之先,宾语前置。)
⑵这样那么照玄上人不能凭借诗歌在现在的人中著称,不也是应该的吗!(4分)
(关键词:称,宜。句式:“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介宾短语后置。“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加点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22.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对)。
23.①用典,首句用汲黯事自况,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表达了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②寓情于景(比喻),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凭栏而立,那阶下积
雪就像堆簇着洁白梨花,茫茫夜雪加深了他的身世茫茫之感。③虚实结合,眼前梨花之雪是实写,“明年”之问是虚写。流露出流转不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隐痛。(答出一点2分,2点4分,3点满分)
24(略)
四、作文
【译文】
我刚刚来杭州的时候,向杭州的郑希道先生寻求杭州(真正)的读书人,郑先生对我说起照玄上人写诗,诗风雄俊峭拔。近代以擅长写诗而出名的人,没有人超越他。我一向知道郑先生善于鉴赏人物并且说话不过头,(于是)我心中常想到照玄上人。等我向杭州人访求照玄上人的事迹,却没有说照玄上人擅长写诗的人,我私下里想到这件事情很奇怪。等我迁居到白下岭的时候,而照玄上人就在万松岭担任寿宁寺住持,从此我开始全面观览他写的诗,他的诗作气势浩瀚,犹如奔涛,结构森严,宛如武库,风格峭拔,如同苍松栖居悬崖,凛然不可攀爬一般,而忧世感时的感情却常常于言辞之外显现。哎呀!这就是照玄上人不能凭诗作闻名于杭州的人的原因啊。
诗歌是为什么而作呢?感情从内心涌动,就要流露在言语中,《国风》和二《雅》列于“六经”之中,赞美讽刺劝谏,没有不对世风教化偶裨益的。因此以前的君王用它来考察风俗的变化,体察治理的得失,来了解不得志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的情感。(从诗歌的社会功能看)他们难道只称为“辞章”吗?后世太师这一官职废止,于是那些谄谀献媚之人,全都用诗来助长阿谀逢迎的风气,所以溢美的诗作多了,而讽刺的诗作少了。这种风气流传到了宋朝,于是诽谤的案件开始出现,自那以后,诗歌创作的风雅美刺传统就一扫而光,毫无遗留了。如今天下没有听说有禁止言论的律令,可是人们目见耳闻的陋习并未改变,所以写诗者没有不把写哦咏风月、把弄花鸟的诗当作写诗的正道,他们效仿达官贵人却不向古人学习,以众人的标准来判定诗作的好坏而不去辨别他们到底是玉还是石,糊里糊涂,吵吵闹闹,此唱彼和,互相依附,相与结党,转而又互相诋毁攻讦,可是诗的美刺讽谏传统却没有人能够知道了。既然这样,照玄上人不以诗被当今之人称道不也是很应该的吗?
唉!有伯乐然后才能识别千里马,有匠石然后才能识别梧桐树和蝽树这样的好木材,可是从古到今匠石又能有几个呢?那些怀抱奇特本领而不被重用的人物,已经消失不少了。我既推崇照玄上人的诗作,而又悲叹人们不知道郑先生就是当今的伯乐、匠石,所以写了这篇序放在诗集的开头。
加入成人高考学习交流群群:371104128还有备考资料试题让你学习
手机扫码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