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讲义:第十四章第一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1-28
中第十四章 风险管理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主体,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本章占考试出题比例大约为3%,本章大部分为新增内容,需要分重点把握。
本章结构图:
第一节 概述
一、风险的定义
风险定义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和收益损失的可能性。
对银行风险的定义,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强调结果的不确定性。即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发生各种结果的变动,结果的变动程度越大则相应的风险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不确定性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二是强调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利后果。即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可以看出,风险不等同于损失本身, 风险是一个事前概念,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风险的概念既涵盖了未来可能损失的大小,又涵盖了损失发生概率的高低。
三种不同类型的损失
实践中,通常将金融风险造成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和极端损失(Stress loss)三种类型(见图14-1)
1.预期损失
预期损失是指银行承担的风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造成损失的均值。 以信用风险为例,预期损失等于借款人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与违约风险暴露三者的乘积。
假设银行的一个客户在未来一年的违约概率是1%,违约损失率是50%,违约风险暴露100万元,则该笔信贷资产的预期损失是0.5万元,预期损失率是0.5%。
银行可以通过风险定价来覆盖预期损失,如上例所示,银行对该笔贷款利率定价时要包含0.5%的预期损失。此外,银行要为风险资产计提损失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遭受损失时利用损失准备金来冲销损失。
2.非预期损失
非预期损失是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定置信度(如99.9%)下,银行承担的风险可能超出预期损失的损失水平。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银行承担的非预期损失要靠银行持有的资本进行覆盖。银行持有的资本要获得相应的回报,通常,风险定价要体现资本对回报的要求。
3.极端损失
极端损失是指战争、重大灾难或危机等异常情况导致的、银行一般无法预见的损失。
对极端损失,银行不能被动地承受,无所作为,而是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此,银行需要定期针对资产进行压力测试,评估极端损失的影响,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此外,通过购买保险,银行也可以对极端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分担或转移。
二、风险的分类
为了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类。银行风险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予以分类:按照遭受风险的范围划分,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按照银行业务结构划分,可以分为资产风险、负债风险、中间业务风险;按照风险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公司风险、个人风险、国家风险等。
结合银行经营的特征及诱发风险的原因,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战略风险八个主要类型,这也是业界较为通用的风险分类方法。
(一)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这些风险不仅存在于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也存在于其他表内和表外业务中,如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违约风险,而且包括当债务人或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不足即信用质量下降时,市场上相关资产价格会随之降低的风险。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表明,信用风险不仅集中于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同时也可大量存在于交易账户中。场外衍生工具交易、证券融资交易、与中央交易对手交易都蕴含着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成为信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在一笔交易的现金流最后结算之前违约的风险,与违约交易对手的交易或组合具有正的经济价值时,经济损失将会发生。传统的信贷风险属于单向风险,只有发放贷款的银行才面临违约损失风险;而交易对手违约风险是双向的,即交易对手的双方面临的交易市场价值都有可能是正值或负值,交易的市场价值是不确定的且随时变化,更难以管理。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交易业务有限,因此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银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呈增大趋势。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广泛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操作风险还具有非营利性,它并不能为商业银行带来利润,商业银行之所以承担它是因为其不可避免,对它的管理策略是在管理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操作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或满足正常业务开展需要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如不能有效控制,将有可能损害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如果大量债权人在某一时刻要求兑现债权(挤兑),商业银行可能会陷入流动性危机的困境。
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比,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原因更加复杂,涉及范围更加广泛,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除了因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计划不完善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领域的管理缺陷同样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甚至引发风险扩散,造成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
(五)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在与非本国国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他国(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通常是由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行为引起的,超出了债权人控制范围。
国家风险有两个特点:一是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国家风险;二是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六)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者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七)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管活动中,由于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
从狭义上讲,法律风险主要关注银行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可行执行力。从广义上讲,与法律风险密切相关的还有违规风险和监管风险。
(八)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战略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二是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三是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四是整个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难以保证。
需要说明的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因此,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关注各类风险的内在联系,全面管理各种风险。
通关攻略:[2019年银行从业(中级)考试题库 】 2019年银行从业中级短时取证班送VIP题库通过比达9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