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导航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中级法律法规讲义:第六章第一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1-12

  二、贷款业务流程

  (一)公司贷款基本流程

  贷款业务品种不同、对象各异,但都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共同的管理流程。科学合理的信贷业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过程。

  每一笔信贷业务都会面临着诸多风险,基本操作流程就是要通过既定的操作程序,通过每个环节的层层控制达到防范风险、实现效益的目的。一般来说,一笔贷款的管理流程分为以下九个环节:

  1.贷款申请。贷款申请是贷款全流程管理的首要环节。借款人需用贷款资金时,应按照贷款人要求的方式和内容提出贷款申请,并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承诺所提供材料的真实、完整、有效。申请基本内容通常包括:借款人名称、企业性质、经营范围,申请贷款的种类、期限、金额、方式、用途,用款计划,还本付息计划等,并根据贷款人要求提供其他相关资料。

  2.受理与调查。银行在接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后,应由分管客户关系管理的客户经理采用有效方式收集借款人的信息,对其资质、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评定资信等级,评估项目效益和还本付息能力;同时也应对担保人的资信、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如果涉及抵质押物的还必须分析其权属状况、市场价值、变现能力等,并就具体信贷条件进行初步洽谈。客户经理根据调查内容撰写书面报告,提出调查结论和信贷意见。

  3.风险评价。银行信贷人员将调查结论和初步贷款意见提交银行审批部门,由审批部门对贷前调查报告及贷款资料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设置定量或定性的指标和标准,对借款人情况、还款来源、担保情况等进行审查,全面评价风险因素。风险评价隶属于贷款决策过程,是贷款全流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4.贷款审批。银行要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对信贷资金的投向、金额、期限、利率等贷款内容和条件进行最终决策,逐级签署审批意见。

  5.合同签订。合同签订强调协议承诺原则。借款申请经审查批准后,银行与借款人应共同签订书面借款合同,作为明确借贷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件。其基本内容应包括金额、期限、利率、借款种类、用途、支付、还款保障及风险处置等要素和有关细节。对于保证担保贷款,银行还需与担保人签订书面担保合同;对于抵质押担保贷款,银行还须签订抵质押担保合同,并办理登记等相关法律手续。

  6.贷款发放。实行贷放分离、实贷实付。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发放审核。贷款人在发放贷款前应确认借款人满足合同约定的提款条件,并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实施管理与控制,监督贷款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

  7.贷款支付。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支付审核和支付操作。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贷款人应审核交易资料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条件。在审核通过后,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象。采用借款人支付方式的,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定期汇总报告贷款资金支付情况,并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8.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对合同执行情况及借款人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监控的信贷管理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监督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情况、跟踪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其清偿能力、检查贷款抵押品和担保权益的完整性等三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借款人按合同约定用途合理使用贷款,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处理有问题贷款,并对贷款调查、审查与审批工作进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与借款人合作的策略和内容。

  9.贷款回收与处置。贷款回收与处置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预期收益的实现和信贷资金的安全,贷款到期按合同约定足额归还本息,是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维护信用关系当事人各方权益的基本要求。

  银行应提前提示借款人到期还本付息;对贷款需要展期的,贷款人应审慎评估展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科学确定展期期限,加强展期后管理;对于确因借款人暂时经营困难不能按期还款的,贷款人可与借款人协商贷款重组;对于不良贷款,贷款人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方式,予以核销或保全处置。

  此外,一般还要进行信贷档案管理。贷款结清后,该笔信贷业务即已完成,贷款人应及时将贷款的全部资料归档保管,并移交专职保管员对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和保密性负责。

  (二)个人贷款基本流程

  个人贷款基本流程与公司贷款的基本流程环节基本一致。从国际上个人贷款业务惯例和我国银行长期业务实践来看,在贷款受理与调查环节,通过面谈制度,可以有效鉴别个人客户身份,了解借款的真实用途,调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从而有效防范个人贷款风险。同时,通过核实个人贷款的真实性,防止不法分子冒名套取银行贷款,或借款人的信贷资金被他人冒领挪用,切实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

  (三)贷款“三查”与全流程管控

  1.全流程管理。不论是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还是个人贷款,均经过从借款人申请贷款到贷款业务结束的过程。全流程贷款管理强调要将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行为贯穿到贷款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银行监管和银行经营的实践表明,信贷管理不能仅仅粗略地分为贷前管理、贷中管理和贷后管理即“三查”三个环节。

  借鉴国际先进银行贷款业务的通行做法,从加强贷款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出发,可将贷款过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按照有效制衡的原则将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并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

  2.诚信申贷。诚信申贷的实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借款人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按照贷款人要求的具体方式和内容提供贷款申请材料,并且承诺所提供材料是真实、完整、有效的;二是借款人应证明其设立合法、经营管理合规合法、信用记录良好、贷款用途明确合法以及还款来源明确合法等。

  3.协议承诺。协议承诺原则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应与借款人乃至其他相关各方通过签订完备的贷款合同等协议文件,规范各方有关行为,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调整各方法律关系,追究各方法律责任。

  4.贷放分控。贷放分控是商业银行将贷款审批与贷款发放作为两个独立的业务环节,分别管理和控制,从而改变传统信贷业务操作中贷款审批与贷款发放不分的弊端,以达到降低信贷业务操作风险的目的。

  5.实贷实付。实贷实付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贷款项目进度和有效贷款需求,在借款人需要对外支付贷款资金时,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以及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方式,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的借款人交易对象的过程。其关键是让借款人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用途,减少贷款挪用的风险。

  6.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以后所开展的所有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在延续传统贷后管理方式的同时,要监督贷款资金按用途使用;对借款人账户进行监控;注重借款合同的相关约定对贷后管理工作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三、贷款质量分类与不良贷款管理

  (一)贷款质量

  贷款质量分类是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信贷资产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其实质是根据债务人正常经营状况和担保状况,评价债权被及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根据贷款质量分类管理要求和分类标准,定期对每笔贷款进行分类,并及时根据其风险变化情况调整分类结果,准确反映贷款质量状况。

  我国自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银行业普遍认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前两类称为正常贷款或优良贷款,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表6-2 贷款五级分类

类别

内容

正常类贷款

借款人能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的贷款

关注类贷款

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

次级类贷款

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

可疑类贷款

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的贷款

损失类贷款

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

  (二)不良贷款管理

  不良贷款管理是根据不良贷款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化解和防控信贷风险的过程。贷款存续期内,贷款人应通过风险监测和贷后检查等措施,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分类或调整,对于符合不良贷款特征的,要及时纳入不良贷款管理,以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与流程,对不良贷款实行全面、精细化管理。

  如可在灵活运用直接催收、诉讼、减免息、以物抵债、呆账核销等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打包处置、债权转让等市场化、批量化处置渠道。

  贷款重组是贷款人为降低和化解贷款风险而采取的重要补救措施之一。

  贷款人可在严格五级分类标准、把握好偏离度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确需重组的借款人,应重新进行贷款风险评价、重新测算借款人还款能力和偿还期限,并在履行信贷审查审批流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与借款人协商进行贷款重组,重新签订借款合同,对借款人、贷款品种、担保方式、还款期限、适用利率、还款方式等合同规定的还款条件进行调整,有效缓解借款人的暂时偿债困难。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