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导航

2019年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辅导讲义:第二章第二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4-01

  第二节 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

  一、风险偏好的定义

  是商业银行在追求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如,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可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大,将资产更多地投资到高风险领域(如新产品、新兴行业等),从而追求较高的收益;风险承受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出现重大风险或损失,将资产重点投入到低风险领域(如成熟的市场、高信用等级的客户、低风险产品等),从而获取较低但稳定的收益。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内部充足评估程序要实现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目标,同时,规定董事会负责设定风险偏好,高级管理层负责根据业务战略和风险偏好组织实施资本管理工作。

  二、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和风险偏好声明

  风险偏好框架是确定、沟通和监控风险偏好的总体方法,包括政策、流程、控制环节和制度。其中,还包括风险偏好声明、风险限额、有关监督和监控风险偏好框架实施的职能和职责。

  金融稳定理事会在《有效风险偏好框架制定原则》中强调: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应能够确保有效地传导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风险偏好可以有效地传递到集团内各个业务条线和各法人机构;董事会自上而下推动,各管理层级自下而上参与,能够被银行全体人员充分理解;风险偏好应融入集团的风险文化;

  在业务机会出现时,评估银行需要承担的风险,防止过度承担风险;能够适应业务和市场条件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条线或法律实体风险限额,并且确保金融机构总体风险偏好不变;涵盖子公司、第三方外包供应商等在风险地图内但不受银行直接控制的活动、运营和体系。

  风险偏好声明是金融机构愿意接收或避免的风险总体水平和风险类型的书面说明,包括定性说明,以及有关盈利、资本、风险措施和流动性的定量措施,还须阐明难以量化的风险,如声誉风险、行为风险以及洗钱和不道德的行为。

  国内商业银行一般通过风险偏好表来阐明能够接受的定量风险水平和定性的描述。

  有效的风险偏好声明应满足以下原则:

  (1)包括银行在制定战略和业务规划时所使用的关键背景信息和假设。

  (2)与银行长短期战略规划、资本规划、财务规划、薪酬机制相关联。

  (3)考虑客户的利益和对股东的受托义务、资本及其他监管要求,在完成战略目标和业务计划时,确定银行愿意接受的风险总量。

  (4)基于总体风险偏好、风险能力、风险轮廓,应为每类实质性风险和总体风险确定能够接受的最高风险水平。

  (5)包括定量指标。定量指标能够分解成业务条线和法律实体的风险限额,也能在集团层面汇总以反映整体的风险轮廓。

  (6)包括定性的陈述。定性陈述要清晰阐明接受或规避某类风险的诱因,确定某种形式的界限或指标以便监测这类风险。

(7)具有前瞻性。能够通过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确保银行理解什么事件可能会使银行超出风险偏好。

  三、风险偏好维度和指标

  商业银行一般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风险偏好。

  常见的定性描述有:达到或超过目标信用级别、确保资本充足、对压力事件保持较低的风险暴露、维持现有的红利水平、满足监管要求和期望等。

  定量指标通常包括资本类指标、收益类指标、风险类指标及零容忍度类指标。

  1.资本类指标反映银行希望维持偿付能力、维持持续经营能力的资本水平,主要有: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

  2.收益类指标反映银行收益水平,主要有:收益波动、经风险调整后收益、每股收益增长率等。

  3.风险类指标一般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声誉风险等各类型风险指标,反映银行对不同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或程度。

  4.零容忍度类指标反映了银行对某些经营活动范围或风险类型的接受程度为零。

  风险偏好指标选取需要体现全面性和重要性。

  ● 全面性是指指标设置要反映银行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并覆盖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 重要性是指风险偏好重在明确需长期坚持的重要目标、方向,重点突出核心指标、关键指标。

  风险偏好指标值的确定要体现稳定性和合规性原则。

  稳定性原则。风险偏好指标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核心指标,指标值不宜频繁调整,以保证银行业务的平稳发展。

  合规性原则。风险偏好至少不能突破监管机构的要求,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监管标准作为目标值的下限或上限。

  建立有效的风险偏好框架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基本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风险偏好进行了阐述,但由于受限于数据支持、计量模型的不足,各行主要是借鉴监管要求,设定一些整体层面、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具体指标值的设定一般以最低监管要求为基础,参考同业水平设定。

  将风险偏好分解落实到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于大部分商业银行也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从国际商业银行建设情况来看,国际金融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仅26%的机构将风险偏好真正落实到业务条线,37%的机构能将风险偏好与日常决策相联系。

  风险偏好设置与实施过程要注意:

  一是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实质上是收益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二是将风险偏好与战略规划有机结合。战略与风险偏好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战略决定偏好,偏好约束战略”。

  三是向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传导。

  四是持续地监测与报告。至少每年度对风险偏好进行一次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

  四、风险文化

  1.风险文化的含义

  风险文化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风险管理理念、哲学和价值观,通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广大员工的风险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企业文化。

  2.风险责任承担机制是有效风险文化的重要内容

  董事会和高管层应该建立一套风险承担的程序,使员工对自己产生风险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

  在银行业的实践中,大部分银行都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有的银行还将员工的违规行为实施积分管理,从正面引导和反面惩处两个维度,将合规经营内化为员工的行为指引。在责任追求方面,有的银行已经试行尽职免责,区分主管责任和客观责任。

  3.2010年银监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原则》:充分发挥薪酬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管控中的导向作用,促使商业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促进银行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薪酬机制应坚持“薪酬水平与风险成本调整后的经营业绩相适应”“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协调”的原则,薪酬支付期限应与相应业务的风险持续时期保持一致。银监会还要求商业银行制定绩效薪酬延期追索、扣回规定。

  4.2012年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作为落实稳健薪酬原则的基础

  ● 绩效考评应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应当统筹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建立兼顾效益与风险、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当期成果与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 在考评指标上,银监会强调必须包括风险管理类指标,用于评价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变动趋势,包括信用风险指标、操作风险指标、流动性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声誉风险指标等。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