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讲义:第八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4-23
中第八章:银行监管与市场约束
①、监管部门监督检查与市场约束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外部保障。
②、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明确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对促进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发挥重要作用。
③、银行监管是由政府主导、实施的监督管理行为,监管部门通过指定法律、制度和规则,实施监督检查,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
④、各国政府有必要对银行进行深入的监管,主要原因是:1、银行业为各行各业广泛提供金融服务,带有公共性质;2、银行普遍存在通过扩大资产规模来增加利润的发展冲动;3、存款人与银行的关系属于特殊的债权人与债务人关系;4、风险是银行体系不可消除的内生因素;5、银行先天存在垄断与竞争的悖论。
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2006年颁布的。
⑥、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保证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具体目标:1、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2、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3、通过金融、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4、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
⑦、银行监管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公开原则包括:1、件管理法和政策标准公开;2、监管执法和行为标准公开;3、行政复议的依据、标准、程序公开。公正原则包括1、实体公正,要求平等对待监管对象;2、程序公正,要求履行法定的完整程序,不因监管对象的不同而有差异。
⑧、良好的监管标准是规范和检验银行监管工作的标杆。
⑨、我国银行业的6条监管标准:1、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2、努力提升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中的竞争力;3、对各类监管设限做到科学合理,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一切不必要的限制;4、鼓励公平竞争,反对无序竞争;5、对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要实施严格、明确的问责制;6、高校、节约的使用一切监管资源。
①、 我国银监会总结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概念。
②、 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设计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地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风险监管是一种计划性强、目标明确、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的监管模式,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③、 风管监管框架涵盖了六个相互衔接的、循环往复的监管步骤:1、了解机构;2、风险评估;3、规划监管行动;4、准备风险为本的现场检查;5、实施风险为本的现场检查并确定评级;6、监管措施、效果评价和持续的非现场检测。
④、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指标是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量化反映,是准确识别整体评价、持续监管银行风险的重要标准,并为监管部门提供识别、评价、检测、对比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手段和标准。银行风险监管指标设计以风险监管为核心,以法人机构为主体,兼顾分支机构,并形成分类、分级的检测体系。
⑤、 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主要类型:1、风险水平类指标(静态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操作风险指标、流动性风险指标;2、风险迁徙类指标(动态指标):正常贷款迁徙率、不良贷款迁徙率;3、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底部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资本充足程度。
⑥、 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和非信贷资产准备充足率都不得低于100%。
⑦、 资本充足率必须高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⑧、 对银行机构风险状况的监管必须在实现本外币、表内外、境内外并表监管的基础上,建立对八大类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分析、预警和处置机制。银行业风险监管主要包括:1、监理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价和预警机制,建立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定性和定量指标确定风险水平或级别;2、建立高风险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判断和救助体系,要建立对此类机构的判断标准,并对此类机构制定风险控制、化解方案,包括限制业务、调整管理层等;3、建立应对支付危机的处置体系,包括停业隔离整顿、给予流动性救助、资产负债重组、关系清算、实施市场退出;4、建立银行类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及金融安全网,包括存款保险体系建设等。
⑨、 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业务运营系统和管理报告系统。
⑩、 市场准入是指监管部门采取行政许可手段审查、批准市场主体可以进入某一领域并从事相关活动的机制。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包括: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审慎性原则)、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市场准入应当遵循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效率、便民。市场准入的目的在于:1、保证注册银行具有良好的品质,预防不稳定机构进入银行体系;2、维护银行市场秩序;3、保护存款者的利益。
①、 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建立在审慎贷款风险分类、充足计提各类资产损失准备基础上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综合经济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
②、 商业银行应同时计算未并表的资本充足率和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
③、 资本充足率 = (资本—扣除项)/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 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④、 核心资本充足率 = (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12.5*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⑤、 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长期次级债务。对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可供出售债券公允价值正变动可计入附属资本,计入部分不得超过正变动的50%;公允价值负变动应全额从附属资本中扣减。
⑥、 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产的100%,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
⑦、 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两个特征:1、能够不受限制而用于弥补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任何损失;2、可以随时动用。
⑧、 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应从资本中扣除的项目:1、商誉应全部从核心资本中扣除;2、对未并表金融机构资本投资应分别从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中各扣除50%;3、对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和企业投资,分别从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中各扣除50%。
⑨、 表内信用资产风险权重:中央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债权风险权重50%,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50%,商业银行之间原始期限的4个月以内的0,4个月以上的20%;其他金融机构债券100%,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执行国务院规定按面值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而定向发行的债券进行了特别处理的,为0。
⑩、 质押品大体分为两类:1、现金类资产,主要包括本外币现金、银行存单、黄金等;2、高质量的金融工具,包括评级为AA级以上国家或地区政府发行的债券、汇票,我国的债券、票据、汇票等。
①、 商业银行首先将表外项目的名义本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获得等同于表内项目的风险资产,然后根据交易对象的属性确定风险权重。
②、 表外项目:1、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一般负债担保、远期票据承兑、具有承兑性质的背书,信用风险仍在银行的资产销售与购买协议,包括资产回购协议和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100%;2、某些交易相关的或有负债,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保函、预留金包含等——50%;3、与贸易相关的短期或有负债,主要指有优先索偿权的装运货物作抵押的跟单信用证——20%;4、承诺,其中原始期限在1年以下或原始期限在1年以上但随时可无条件撤销的承诺——0。
③、 利率和汇率合约的风险资产由两部分组成:1、按市价计算出的重置成本;2、由账面的名义本金乘以固定系数获得。
④、 我国银监会规定,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须计提市场风险资本。
⑤、 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对维持本行资本充足率承担最终责任,并建立完善的资本评估程序,识别、计量和报告所有重要的风险。完整的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包括:1、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2、健全的资本评估;3、风险的全面评估;4、完善的监测和报告系统;5、健全的内部控制检查。
⑥、 监管部门对资本不足银行的纠正措施包括三类:1、对商业银行股东实施的纠正措施;2、对商业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层采取的纠正措施;3、对商业银行机构采取的监管措施。
⑦、 商业银行董事会负责本行的资本充足率的信息披露,未设立董事会的,由行长负责。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实质性。信息披露五个方面的内容:1、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2、并表范围;3、资本规模;4、资本充足率水平;5、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⑧、 现场检查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于:1、发现和识别风险;2、保护和促进作用;3、反馈和建议作用;4、评价和指导作用。
⑨、 现场检查准备阶段的8个环节:立项、成立检查组、进行检查分工、发出现场检查通知书、收集检查有关资料及发出检察前问卷、指定现场检查方案、检查前培训。
⑩、 现场检查实施阶段的5个环节:进点会谈、检查实施、分析整理、评价定性、结束现场检查作业。
⑪、 现场检查报告阶段的3个环节:形成“现场检查实施与评价”、与被查机构交换检查意见、形成“现场检查报告”。
⑫、 现场检查处理阶段的4各环节:检查处理方式、“现场检查意见书”的作出和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执行。
⑬、 风险处置纠正贯穿银行监管始终,是指监管部门针对银行机构存在的不同风险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置,主要包括:1、风险纠正:建议类性或参考性措施、强制性或监控性措施;2、风险救助;3、市场退出:包括法人机构整体推出、分支机构推出两大类,退出方式包括自愿退出和强制退出。
⑭、 风险评级对我国银行监管的意义在于:1、有利于提高监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2、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持续性,改变当前监管随意和缺乏连续性的问题;3、有利于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将评级结果作为监管机构确定监管重点、实施分类监管、配置监管资源的基本依据。风险评级应当遵循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和审慎性原则。通过:收集评级信息、分析评级信息、得出评级结果、制定监管措施、整体评级档案。
⑮、 综合评级,根据CAMELs五大要素评级结果的基础上,评级得分为1—5分,数字越大表明级别越低和监管关注程度越高。
⑯、 其他风险评级方法包括:1、ROCA评级法:主要针对外资银行,因为他们不是独立的法人,很多因素受制于总行,通过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操作调控、遵守法规、资产质量四个方面进行评估;2、SOSA评级法:将外资银行分行和办事处作为其跨国机构的有机部分进行监管;对外资银行的全部业务进行统一监管,体现整体性。
⑰、 在我国,银行监管法律框架由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三个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除了规章制度之后,还有行业自律性规范、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国际金融条约四个部分。
⑱、 市场约束是指通过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和银行监管透明度,从而有效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提高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⑲、 市场约束的参与方及其作用,监管部门是市场约束的核心,作用在于:1、指定信息披露标准和指南,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2、实施惩戒,即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执行和有效信息披露;3、引导其他市场参与者改进做法,强调监督;4、建立风险处置和退出机制,促进市场约束机制最终发挥作用。
⑳、 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公众公司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形式,把公司及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披露的行为。信息披露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部分公司治理情况和部分风险管理情况。
①、 信息披露的要求:1、银行业机构必须建立一套披露制度和政策,并经董事会批准,要明确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法,尤其要建立信息披露的内部控制,保证信息披露各环节的正常运行;2、必须提高信息披露的相关性;3、必须保持合理的频度,一般而言是每半年进行一次,有的是每年,还有一些国际活跃银行和其他大银行必须按季度披露一级资本充足率等。
②、 我国银监会2002年制定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强调,商业银行披露信息应真实、准确、完整、可比、其中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商业银行董事会、行长应当保证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商业银行应于每年4月底之前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对外披露信息。
③、 信息披露应与银行的经营特点相适应,原则上是:侧重披露总量指标,谨慎披露结构指标,暂不披露机密指标,具体的要求是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率三个方面。
④、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问题:1、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2、风险信息披露不充分;3、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充分;4、信息披露监控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⑤、 巴塞尔委员会的三大支柱是: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市场纪律。
⑥、 巴塞尔委员会2006年10月重新修订了《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
⑦、 盈利能力指标包括资产收益率、资本金收益率、净业务收益率,不包括预期损失率。
⑧、 风险迁徙类指标是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期初向下类资产是不包括本类的往下级别的资产。
⑨、 银行监管的基本目标是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⑩、 核心负债率不得低于60%,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流动性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流动性负债的差额。
⑪、 银行风险监管指标的监测评价的原则是准确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法人并表原则、保密性原则,不包括有效性原则。
⑫、 股东通过行使决策权、投票权、转让股份等权利给银行经营者施加压力,督促银行改善经营,控制风险。
⑬、 在市场准入范围和标准中,不包括资本监管。
⑭、 对于汇率、利率及其他衍生产品合约的风险加权资产,使用显其风险暴露法计算。商业银行首先将表外项目的名义本金额乘以信息转换系数。
⑮、 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
⑯、 市场风险指标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市场敏感性比率。
⑰、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⑱、 CAMELs中的s是市场风险敏感度。
⑲、 银行监管侧重于金融机构风险和合规性的分析、评价,外部审计侧重于财务报表审计。
⑳、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例不得超过75%;外资银行单个机构从中国境内吸收的外汇存款不得超过其境内外汇总资产的70%;预期损失是指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是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率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得高于20%,市场敏感度为修正持续期缺口乘以1%。
①、 监管部门监督检查与市场约束构成商业银行有效管理控制风险的外部保障。
②、 风险评级的原则是: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和审慎性。
③、 非现场检查设置了7个流动性风险指标。
④、 良好的注册准入(而不是机构准入)不仅能创造一个搞笑和富有竞争性的银行经营环境,更是“关口前移”、防范银行风险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