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知识点6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4-13
中流动性风险识别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或增加资产的能力。从定义上看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减少负债,一是增加资产。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因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
6.1 流动性风险的识别
流动性的识别体现在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方面:
1.资产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出售,即无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根据流动性的高低将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分成四大类:第一类,最具流动性的资产;第二可以上市交易的证券;第三是银行可以出售的贷款组合;第四个是流动性最差的资产。注意:在计算资产的流动性时,应该扣除掉抵押给第三方的资产。
2.负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以较低的成本来获取资金,负债流动性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零售客户,通常零售客户指的就是个人存款,个人存款被看作是核心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是公司\机构存款,通常不稳定,对银行的流动性影响比较大。
6.1.1 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里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最常见的是通过一个较短的负债来支撑一个较长的资产,也就是通过一个较短的存款来支撑一个较长的贷款,即“借短贷长”,这种情况极易面对流动性风险。
大多数持有到期日为零的活期存款反而扮演着核心存款的角色。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形成每个营业日存款净流失额的概率分布,设法在资金的流出和流入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所以通常认为商业银行正常范围内的“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所引致的持有期缺口,是一种正常的、可控性较强的流动性风险。
但是对于一些易变的负债,特别是一些“存款搬家”现象比如说由于股票市场的看好,大量的银行存款流失到了资本市场,这对银行市场的流动性构成了很大的风险,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而且,银行在面对流动性缺乏的时候,可以通过主动负债来借入流动性,但是借入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最具风险”的方法,原因在于,借入资金时商业银行不得不在资金成本和可获性之间作出艰难选择。
6.1.2 币种结构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商业银行应该对它经常使用主要币种的流动状况进行计量、监测和控制。一般的是对持有"一揽子"外币资产组合并获得无风险收益率。
6.1.3 分布结构
分布结构主要是通过分散化获得稳定性、多样性的一种现金流。
通常,零售性质的资金相比批发性质的资金,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为它的来源更为分散,同质性更低。因此,以零售业为主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
虽然流动性风险通常被认为是商业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但是实际上,流动性风险是信用、市场、操作、声誉及战略风险的长期积聚、恶化的综合作用结果。流动性风险一般是在其它的风险发生了之后,所引致的一种最终的表现形式。而且,流动性风险具有传染性,一家银行遭到挤兑风险,极易通过市场情绪,传染到其它银行,被传染的银行一般为与遭到挤兑风险的银行业务相类似的银行。
6.2 流动性风险评估
流动性和收益性永远是两个无法同时满足的指标,一项资产流动性强,它的收益性就低,流动性差,为了对它的流动性进行弥补,它就会具有一个较高的收益性,所以收益性和流动性是一对负相关的指标.
6.2.1 流动性比率/指标
1.现金头寸指标,现金头寸指标=(现金头寸+应收存款)/总资产。
现金不仅包括库存现金还包括应收存款,应收存款是一种变现能力比较强,可以类似于现金头寸来使用的一种资产。
2.核心存款指标,核心存款的比例=核心存款/总资产。
核心存款就是指那些稳定性更强的存款,用它除以总资产,比率越高,流动性越强。
3.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这个比率越高说明银行的资产运用越多,表明流动性就比较差。虽然目前证券化的发展,已经使流动性大大增强了,但是传统观念仍然认为贷款是商业银行盈利资产中,流动性最差的资产。一般来说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是随着商业银行的增加而增加的,大银行的贷款总额与资产的比率是大于中小银行的。
4.贷款总额和核心存款的比率,就是用贷款总额除以核心存款,把它分解为:
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贷款总额/资产÷核心存款/总资产。这样把它归为,一个是核心资产比率,一个是贷款总额和总资产比率。
5.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是指,其到期期限在一年以内,信誉比较好,变现能力比较强的资产。总的来说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比率反而越小.因为大银行往往不需要存储太多的流动性。
6.易变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易变负债是指受利率等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的资金来源,易变指的是它的波动比较大。
7.大额负债依赖度=(大额负债-短期投资)/(盈利资产-短期投资)
对于主动负债比率较低的大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大额负债的依赖性通常是负值,所以大额负债依赖度这个指标仅适合衡量大型的特别是跨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我国的流动性监管要求:
1.存贷款比率,即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率不得超过75%。
2.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25%。
流动性比率指标是一种静态分析法,不能简单根据一项或几项指标就判定流动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在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他们业务的特质以及获取流动性的途径和能力并不相同。所以,必须结合各种比率、指标综合考虑各种内外因素,才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
6.2.2 现金流分析
现金流分析就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短期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预测和分析,来评估商业银行的一个流动性状况。一般是根据历史数据,剩余额度与总资产之比若小于3%~5%时,就是对流动性风险的一个预警。因为剩余额度太少了,一旦面临流动性的大幅的风险状况,很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
现金流分析的可信赖度是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加、业务的复杂以及获取现金流的可能性和准确度的降低,而减弱的。在实践操作中,现金流分析法和缺口分析法是经常一起使用的,互为补充。
6.2.3 缺口分析法
缺口分析法是巴塞尔委员会比较推荐的方法,也是对流动性风险度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缺口分析法针对的是特定时段,计算到期资产和到期负债之间的差额,公式:到期资产(即现金流入)-到期负债(即现金流出)。
注意:在特定时段之内,虽然没有到期,但是可以在不遭受任何损失或者是承受的损失额度很少的情况下,那些能够出售、变现的资产,也列入到期资产。因为它的性质和作用与到期资产是一样的。
在美国,商业银行通常是将包括活期存款在内的平均存款,作为核心资金,为贷款提供融资余额。商业银行的贷款平均额和核心存款平均额的差,就构成了融资缺口。公式:
融资缺口=贷款平均额-核心存款平均额
如果缺口为正,那么说明商业银行必须动用现金和流动性资产,或者是介入货币市场进行融资。
所以,融资缺口从弥补的角度来看,就产生了第二个公式:
融资缺口=借入资金-流动性资产
第二个公式变形为:借入资金=融资缺口+流动性资产
借入资金相当于商业银行从外部融资的需求,所以:
融资需求(借入资金)=融资缺口+流动性资产
同时以上的公式再作变形得出:
贷款平均额+流动性资产=借入资金+核心存款的平均额
商业银行的融资缺口和流动性资产持有量愈大,商业银行从货币市场上需要借入的资金也愈多,从而它的流动性风险亦愈大。融资缺口扩大可能意味着存款流失增加,贷款因客户增加而上升。
房地产和股市发展的过热,意味着存款流失的增加和贷款的增加,从而使得融资缺口扩大,使得银行面临相当大的流动性风险。当然,流动性风险是银行面对的风险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风险是,股市和楼市属于资产市场,如果说资产市场被过度的炒作的话,会形成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商业银行就会面临非常大的市场风险。
当然,积极的流动性缺口分析的时间序列很短,大多数商业银行重视的是四五周之后的流动性缺口分析。
6.2.4 久期分析
久期分析通过久期缺口来判断流动性的风险。
(1)久期缺口是正值,利率的变化和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动是正相关的。市场利率下降,银行的经济价值增加,流动性增强;市场利率上升,经济价值减少,流动性减弱,流动性风险增强。
(2)久期缺口是负值,市场利率下降,流动性会减弱,流动性风险会增强。
案例及分析(教材第275页)
本案例通过计算利率的变化,得出商业银行资产价值的变动和负债价值的变动,从而通过两者变动之后的净差,求出合计价值的变动。
书上的例子,久期缺口是正值,利率上升,合计价值或者经济价值与利率上升反方向变动,从而经济价值减少,银行的流动性减弱,流动性风险增加。
6.3 流动性风险监测与控制
现代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概率和统计的分析方法,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并且结合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多种方法,更加深入、准确的分析判断,最大限度的降低流动性风险的损失。
6.3.1 流动性风险预警
流动性风险的预警信号/指标:
(1)内部指标/信号——主要包括银行内部的有关风险、盈利和资产质量,及其他将对流动性产生中长期影响的指标/信号;比如,资产或者负债过于集中。
(2)外部指标/信号——主要包括第三方评价、所发行的股票、债券等的市场表现。
(3)融资指标/信号——主要包括银行的负债稳定性和融资能力的变化。负债的稳定性,主要是存款的稳定性。存款大量流失或者“存款搬家”很容易导致流动性的减弱。
6.3.2 压力测试
除了监测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资金的净需求之外,商业银行还有必要定期的进行压力测试。根据不同的假设情况进行流动性测算。以确保商业银行储备足够的流动性,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状况。
6.3.3 情景分析
对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进行保守的估计,有助于减少流动性缺口分析偏差。
情景分析包括:
1.正常状况。
2.自身问题造成的流动性危机。实际上,绝大多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都源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或技术上(公司治理或者内控体系)存在一些致命的薄弱环节。
3.某种形式的整体市场危机,即在一个或多个市场,所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假设:市场对风险的信用评级特别重视,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融资能力的差距会有所扩大,在市场形式发生恶化,市场流动性普遍收紧的情况下,一些风险信用等级比较高的、声誉比较强的商业银行,可能从中受益;而另一些,可能就会受损。
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在分析现金流入时,应该采取一个较晚的日期,在分析现金流出的时候采用较早的日期。
整体市场危机和自身的危机可能出现的情景存在很大区别:商业银行自身出现危机的时候,它的资产变现能力会下降,而如果在自身出现危机的同时,市场普遍收紧,市场总体出现危机,这时它自身的变现能力会下降更快。但是在市场发生一些恶性或不良变动的时候,不同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所遭受的风险是不一样的。享有极高声誉和风险控制能力的银行会从中受益,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尽量的提高自身声誉。
6.3.4 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
总分行之间的流动性的调控。
一方面,通过行内“上存下借”机制调剂各行头寸余缺,将分行缺口集中到总行;
另一方面,通过计划资金部的交易员,运用货币市场、公开市场与外部市场进行平盘,从而保证在总行层面集中管理和配置资金,动态调整流动性缺口。
1.对本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存款按照流动性需求不同分为三类:
(1)敏感负债。是指对利率比较敏感,随时都有可能提取,例如证券业存款。对这部分负债应计提一个非常高的流动性需求,比率规定为0.8。
(2)脆弱资金。是指短期内可能会提取,一般以流动资产的形式应该持有30%左右。
(3)核心存款。核心存款一般是个人零售业的存款,投入流动资产的比率设为15%。
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0.8×(敏感负债-法定储备)
+0.3×(脆弱资金-法定储备)
+0.15×(核心存款-法定储备)
+1.0×新增代款
2.对外币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可以选择将流动性管理权限集中到总行或者分散到各分行,但是一般都要赋予总部最终的监督和控制全球流动性的权力。
商业银行制订外汇融资能力受到损害时的流动性应急计划,一般包括两个方式:
1.使用本币资源并通过外汇市场将其转化为外币,或者是使用外汇的备用资源。
2.根据某些外币在流动性需求中占有较高比率的情况,为其建立单独的备用流动性安排。
3.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危机处理方案。危机发生时,商业银行必须牺牲某些利益持有者的局部利益来换取整体所必需的流动性。
2.弥补现金流量不足的工作程序。
我国银监会及监管部门的重要提示:
第一,重视提高流动性管理的预见性。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流动性屏障。
第三,通过金融市场控制风险。
专栏: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稳健原则
强调:银行应该对其经常使用的主要币种的流动性状况进行计量、监测和控制,除了结合本币承诺来评价总的外汇流动性需求以及可接受的不匹配之外,银行还应对其持有的各币种的流动性进行单独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