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核心考点:信用风险管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27
中初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核心考点:信用风险管理
第三章 信用风险管理
占比25分。易出多选题,重点章节。
第三章主要讲述了信用风险识别、计量、检测与报告、控制和资本计量,在复习时要注意法人和个人信用风险识别、内部评级法、违约概率模型、风险监测主要指标和关键业务流程/ 环节控制这些知识点。
3.1 信用风险识别
考点01 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 按照业务特点和风险特性的不同,商业银行的客户可划分为法人客户与个人客户;法人客户根据其机构性质可以分为企业类客户和机构类客户;企业类客户根据其组织形式不同可划分为单一法人客户和集团法人客户。
2. 对法人客户的财务状况分析主要采取财务报表分析(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三种方法。
3. 财务报表分析关注四项内容:识别和评价财务报表风险、识别和评价经营管理状况、识别和评价资产管理状况、识别和评价负债管理状况;
4. 盈利能力比率,衡量管理层将销售收入转换成实际利润的效率,体现管理层控制费用并获得投资收益的能力;
效率比率,又称营运能力比率,体现管理层管理和控制资产的能力;
杠杆比率,衡量企业所有者利用自身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也判断企业的偿债资格和能力;
流动比率,判断企业归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分析企业当前的现金支付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和困境的能力。
5. 现金流是指现金在企业内的流入和流出,分为三个部分: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投资活动中过的现金流、融资活动中的现金流。
6. 非财务因素分析是信用风险分析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务分析相互印证、互为补充。从管理层风险分析,行业风险分析,生产与经营风险分析,宏观经济、社会及自然环境分析等方面进行。
7. 担保方式主要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与定金。
8. 保证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益性为目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均不得作为保证人。)
9.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10. 质押又称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方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
11. 留置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留置这一担保形式,主要应用于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主合同。定金是指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权饿担保。商业银行极少才用留置与定金作为担保方式。
考点02 企业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集团企业的主要投资者指直接或间接控制一个企业10%或10%以上表决权的个人投资者。
关联交易是指发生在集团内关联方之间的有关转移权利或义务的事项安排。
根据集团内部关联关系的不同,企业集团可以分为纵向一体化企业集团(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和横向多元化企业集团(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的大量资产重组、并购、资金往来以及债务重组)。
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特征:内部关联交易频繁、连环担保十分普遍、真实财务状况难以掌握、系统性风险较高、风险识别和贷后管理难度大。
考点03 企业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 我国个人信贷产品可基本划分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其他个人零售贷款两大类。
2.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有经销商风险;“假按揭”贷款(开发商)等。
考点04 企业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信用风险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单笔贷款的层面上,还应当从贷款组合的层面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系统性风险对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的影响,主要是由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反映出来的。
行业风险是指当某些行业出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原材料价格上升或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出现时,贷款组合中处于这些行业的借款人可能因履约能力整体下降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系统性的信用风险损失。
区域风险是指当某个特点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不利变化时,贷款组合中处于该区域的借款人可能因履约能力整体下降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系统性的信用风险损失。
3.2 信用风险计量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应基于二维评级体系:一维是客户评级(针对客户的违约风险),另一维是债项评级(反映交易本身特定的风险要素)。
考点05 风险暴露分类
在内部评级法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六小类:即主权类、金融机构类、公司类、零售类、股权类和其他类。(易考多选)
主权风险暴露是指对主权国家或经济实体区域及其中央银行、公共部门实体、以及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债权。
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属性,可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公司风险暴露是指银行对公司、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及其他非自然人的债权,但不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纳入零售风险暴露的企业客户的债权。公司风险暴露分类如下:
债务人类型 |
风险特征 |
中小企业风险暴露 |
对年销售额(近3年销售额的算术平均值)不超过3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债务人的债权 |
专业贷款(细分为项目融资、物品融资、商品融资和产生收入的房地产贷款) |
债务人通常是一个专门为实物资产融资或运作实物资产而设立的特殊目的实体;债务人基本没有其他实质性资产或业务,除了从被融资资产中获得的收入外,没有独立偿还债务的能力 |
债务人类型 |
风险特征 |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
以购买个人住房为目的并以所购房产为抵押的贷款 |
合格循环零售风险暴露 |
各类无担保的个人循环贷款,对单一客户最大信贷余额不超过100万元 |
其他零售风险暴露 |
(1)上述两者之外的其他对自然人的债权; |
6.股权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持有的股东权益。
7.其他风险暴露主要包括购入应收账款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
考点06 客户评级
客户评级是指商业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客户评级的评价主体是商业银行,评价目标是客户违约风险,评价结果是信用等级和违约概率(PD)。
债务人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 90天以上。若债务超过了规定的透支限额或新核定的限额小于目前余额,各项透支将被视为逾期。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被具体定义为借款人内部评级 1 年期违约概率与 0.03 %中的较高者。
违约频率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而违约概率是分析模型做出的事前预测。假设商业银行当年将1000个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为A级,该评级对应的平均违约概率为1%;第二年观察这组客户,发现有15个客户违约,则15∕1000×100%=1.5%就是违约频率。
信用风险计量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信用风险计量经历了从专家判断法、信用评分模型到违约概率模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专家判断法即专家系统(ExpertSystem),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信贷业务、承担信用风险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传统信用分析方法。专家系统在分析信用风险时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与借款人有关的因素(声誉、杠杆、收益波动性)、与市场有关的因素(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水平)。
常用的专家系统:
5Cs:品德character、资本capital、还款能力capacity、抵押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
5Ps:个人因素personal、资金用途因素purpose、还款来源因素payment、保障因素protection、企业前景因素perspective。
8.信用评分模型是一种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利用可观察到的借款人特征变量计算出一个数值(得分)来代表债务人的信用风险.并将借款人归类于不同的风险等级。应用最广泛的信用评分模型有:线性概率模型、Logit 模型、Probit模型和
9.违约概率模型分析属于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方法,与传统的专家判断法和信用评分模型相比,违约概率模型能够直接估计客户的违约概率。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致的、明确的违约定义,并且在此基础上积累五年的数据。
10.RiskCalc模型是在传统信用评分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是适用于非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步骤从客户信息中选择出最能预测违约的一组变量,经过适当变换后运用Logit/Probit回归技术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
11.KMV的CreditMonitor模型是一种适用于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在于把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视为期权买卖关系。企业向银行借款相当于持有一个基于企业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
12.KPMG风险中性定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假设金融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是风险中立者,不论是高风险资产、低风险资产或无风险资产,只要资产的期望收益是相等的,市场参与者对其的接受态度就是一致的。根据风险中性定价原理,无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与不同等级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是相等的,即P1(1+K1)+(1-P1)×(1+K1)×=1+i1
13.死亡率模型是根据风险资产的历史违约数据,计算在未来一定持有期内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债项的违约概率(即死亡率)。通常分为边际死亡率和累计死亡率。例如: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得知,商业银行某信用等级的债务人在获得贷款后的第1年、第2年、第3年出现违约的概率(即边际死亡率)分别为1%、2%、3%。则根据死亡率模型,该信用等级的债务人能够在3年到期后将本息全部归还的概率[贷款存活率(SR)]为:(1-1%)×(1-2%)×(1-3%)=94.1%,上述结果也意味着该信用等级的债务人在3年期间可能出现违约的概率(即累计死亡率) 为:1-94.1%=5.9%
考点07 债项评级
债项评级是对交易本身的特定风险进行计量和评价,反映客户违约后的债项损失大小。特定风险因素包括抵押、优先性、产品类别、地区、行业等。
债项风险既可以只反映债项本身的交易风险,也可以同时反映客户的信用风险和债项交易风险。
债务人违约时期表内和表外项目的风险暴露总额,包括已使用的授信余额、应收未收利息、未使用授信额度的预期提取数量以及可能发生的费用。已违约时,EAD为其违约时的账面价值;尚未违约,EAD对于表内项目为债务账面价值,对于表外项目为已提取金额+信用转换系数×已承诺未提取金额。
一个债务人只能有一个客户信用评级,而同一债权的不同交易可能会有不同的债项评级。
计算违约损失率的方法主要有:市场价值法(通过市场上类似资产的信用价差和违约概率推算违约损失率。)、回收现金流法(根据违约历史清收情况,预测违约贷款在清收过程中的现金流,并计算出LGD,即LGD=1-回收率=1-(回收金额-回收成本)/违约风险暴露)。
考点08 信用风险组合的计量
违约的发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债务人自身因素(如经营管理不善、出现重大项目失败等);债务人所在行业或区域因素(如整个行业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冲击,或某一地区发生重大事件);宏观经济因素(如GDP增长放缓、贷款利率上升、货币升值等),不包括银行监管措施不健全。
行业或区域因素将同时影响同一行业或地区所有债务人违约的可能性,而宏观经济因素将导致不同行业之间的违约相关性。
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信用风险组合模型包括Gredit Metrics模型、G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Gredit Risk+模型等。
Gredit Metrics模型。本质上是一个VaR模型,目的是为了计算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一个信用资产组合在持有期限内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
GreditPortfolio View模型直接将转移概率与宏观因素的关系模型化,然后通过不断加入宏观因素冲击来模拟转移概率的变化,得出模型中的一系列参数值。G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可以看做是Gredit Metrics模型的一个补充。
Gredit Risk+模型是根据针对火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对贷款组合违约率进行分析,并假设在组合中,每笔贷款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
压力测试用于评估资产或投资组合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可能遭受的重大损失。
3.3 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
考点09 风险监测对象
信用风险监测是指通过各种监测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是否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超过阈值,并采取相应措施。
JP摩根的统计分析显示: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预控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度为50%~60%;在贷后管理过程中检测到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度为25%~30%;而当风险产生后才进行事后处理,其效力则低于20%。
单一客户风险监测方法包括一整套贷后管理的程序和标准,并借助客户信用评级、贷款分类等方法。
客户风险的内生变量包括两大类:基本面指标(①品质类指标、②实力类指标、③环境类指标)和财务指标(①偿债能力指标、②盈利能力指标、③营运能力指标、④增长能力指标)。
从客户风险的外生变量来看,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主要股东、上下游客户、市场竞争者等“风险域”企业持续交互影响的。这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我国监管当局出台了贷款风险分类的指导原则,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授信集中是指相对于商业银行资本金。总资产或总体风险水平而言,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授信。
考点10 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预期损失率=预期损失/资产风险暴露×100%
正常贷款迁徙率识别例题,不需记公式!!!假设商业银行当期期初共有l 000亿元贷款,其中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分别为9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5亿元、5亿元。该年度银行正常收回存量贷款l50亿元(全部为正常类贷款),清收处置不良贷款25亿元,其他不良贷款形态未发生变化,新发放贷款225亿元(截至当期期末全部为正常类贷款)。至当期期末,该银行正常类、关注类贷款分别为950亿元、40亿元。则该银行当年度的正常贷款迁徙率为:该行期初正常贷款余额为900+50=950(亿元),期内减少额为150亿元,期末正常贷款为950+40=990(亿元),其中来自原正常贷款的为990—225=765(亿元),期内贷款迁徙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为950—150—765=35(亿元),所以正常贷款迁徙率为:35/(950—150)×100%=4.38%。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贷款应提准备×100%
考点11 风险预警
1.风险预警是指根据各种渠道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
2.风险预警的程序:①信息的收集和传递;②风险分析;③风险处置;④后评价
3.风险预警的主要方法:黑色预警法、蓝色预警法、红色预警法(为定量分析,指考虑时间序列变化规律)
4.行业环境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周期、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法规
5.行业经营风险因素: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垄断程度、产业依赖度、替代性、整体财务状况
6.行业财务风险因素:净资产收益率、行业盈亏系数、资本积累率、销售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
7.区域风险预警包括:政策法规的变化、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出现风险因素
8.客户风险预警可分为:客户财务预警和客户非财务风险预警
考点12 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的职责:
①保证对有效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的清醒认识
②传递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③实施并支持一致的风险语言/术语
④使员工在业务部门、流程和职能单元之间分享风险信息(考点,不是风险独立)
⑤告诉员工在实施和支持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
⑥利用内部数据和外部事件、活动、状况的信息,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目标实施提供支持
⑦保障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或者同级的风险管理部门、外部监管部门、投资者报告
2.从报告的使用者来看,风险报告分为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
从类型上划分,风险报告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
3.4 信用风险控制
考点13 限额管理
MBC(最高债务承受额)=EQ(所有者权益)*LM(杠杆系数)
商业银行在考虑对客户的授信时不能仅仅根据客户的最高债务承受额提供授信,还必须将客户在其他商业银行的原有授信、在本行的原有授信和准备发放的新授信业务一并加以考虑。
国家风险限额是用来对某一国家的信用风险暴露进行管理的额度框架。国家风险限额管理至少一年重新检查一次。
国家风险暴露包含一个国家的信用风险暴露、跨境转移风险以及高压力风险事件情景。
跨境转移风险产生于一国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对另外一国的交易对方进行的授信业务活动,还应包括总行对海外分行和海外子公司提供的信用支持。
组合风险越大,资本转换因子越高,授信额度越低。
组合限额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组合限额的合理性以及在组合限额超出临界值的情况下的处理。
考点14 信用风险缓释
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时,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如保证的替代效果)、违约损失率(如抵(质)押品和保证的减轻效果)或违约风险暴露(如净额结算)的下降。
内部评级高级法下,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在违约损失率的估值中。
合格净额结算的认定要求:(1)可执行性;(2)法律确定性;(3)风险监控。考多选!
采用内部评级法高级法的银行,应建立估计表外项目违约风险暴露的程序,规定每笔表外项目采用的违约风险暴露估计值。
考点15 关键业务流程/环节控制
贷款定价中的风险成本一般是指预期损失。
信贷审批或信贷决策应遵循下列原则:审贷分离原则、统一考虑原则、展期重审原则
贷款转让(又称贷款出售)通常指贷款有偿转让,是贷款的原债权人将已经发放但未到期的贷款有偿转让给其他机构的经济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或转移风险、增加收益、实现资产多元化、提高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目的并不包括实现利益共享。
单笔贷款的转让相对容易,只是转让费用高于资产组合。
考点16 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产品
资产证券化:资产或资产组合采用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狭义的资产证券化)、实体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
根据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BS两大类。前者基础资产是房地产抵押贷款,后者基础资产是除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外的其他信贷资产。
从资产质量看,可分为不良贷款(次级贷款)证券化和优良贷款证券化。
从贷款的形成阶段看,可分为存量贷款证券化和增量贷款证券化。
从贷款的会计核算方式看,可分为表内贷款证券化和表外贷款证券化。
信用衍生产品:从基础资产上分离或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最大特点就是能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
3.5 信用风险资本计量
考点17 权重法
权重法是指银行将全部资产按照监管规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并采用监管规定的信用风险计量加权资产的方法。
考点18 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应评估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审慎性。
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和高级法的区分只适用于非零售暴露,对于零售暴露,只要商业银行决定实施内部评级法,就必须自行估计PD和LGD。
预期损失(EL)=违约概率(PD)×违约风险暴露(EAD) ×违约损失率(LGD)
4.内部评级法和内部评级体系的区别。内部评级法是计算用于外部监管的资本充足率的方法;内部评级体系是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平台。
考点19 经济资本管理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在数值上等于信用风险资产可能造成的非预期损失。置信水平越高,经济资本对损失的覆盖程度越高,其数额也越大。
经济资本计量对象为表内各类风险资产和表外业务,包括贷款、存放与拆放同业、抵债资产、其他应收款、承兑、担保和信用证等。
对风险管理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由总行年初根据全行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其次,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