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全工程师《管理知识》基础讲义第四章第三节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09-26
中第三节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知识考核点:
一、 熟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二、 掌握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危险和有害因素 :指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熟悉)P121-123.
安全评价中常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健康”的三种方法进行分类。
(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 。需要分别记忆具体的小项P121-122。详参见教材P258-265 ,附录四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原《危险有害因素分类》(GB/T13861-1992 )已废止。
1.人的因素
(1)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1类 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 6项
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风险危害因素
第2类 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 5项
·指挥错误、 ·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 ·其他错误、·其他行为性风险和有害因素
2.物的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1类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 15项
·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他物理性风险和危害因素
第2类 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 5项
·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风险、危害因素
第1类 爆炸品、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 易燃液体、第4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7类 放射性物品、第8类 腐蚀品
备注:新标准按照危险化学品8大类,并增加粉尘和气溶胶。
第3类 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 5项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风险、危害因素
3.环境因素
(1)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2)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环境因素:— 5项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包括:场所狭窄、安全通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作业场所空气不良等。
·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包括:恶劣气候与环境、作业场地狭窄、地面杂乱等
·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包括:隧道缺陷、地下火、冲击地压、地下水等
·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4.管理因素
(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4)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管理因素:— 5项
·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不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此分类方法比较通用。注意:记忆区别不包含什么。)
1.物体打击
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等。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等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等);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方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冒顶片帮。
12.透水
13.放炮: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4.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5.瓦斯爆炸
16.锅炉爆炸
17.容器爆炸
18.其它爆炸
19.中毒和窒息
20.其他伤害。(参见P122-123)
注意:经常会出考题,记忆区别不包含什么。
(三)按职业健康分类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危害因素分为:10类
1)粉尘、
2)放射性物质、
3)化学物质、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
10)其他危害因素。
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有直观经验分析方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一)直观经验分析方法(2个)
直观经验分析方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开发系统。
1.对照、经验法
对照、经验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2.类比方法
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中的某些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掌握)P123~125。
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的重要性:如果通过事先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险、危害,就能够对所存在的危险、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修改设计,增加安全设施等),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系统安全分析的过程。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防止出现漏项,宜从如下八个方面,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详见教材P124-125。
要求:八个方面全面有序识别,顺序是:
(一)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周围环境、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灾害、消防支持等方面分析、识别。
(二)总平面布置
从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风向、建筑物朝向、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施(氧气站等)、道路、储运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三)道路及运输
从运输、装卸、消防、疏散、人流、物流、平面交叉运输和竖向交叉运输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四)建(构)筑物
从厂房的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从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等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五)工艺过程
1.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应从对设计阶段是否通过合理的设计进行考查,尽可能根本消除;预防性技术措施;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离;联锁装置;安全色、安全标志和声、光警示装置等进行考查。
2.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
例如,原劳动部曾会同有关部委制定了冶金、电子、核电站等一系列安全规程、规定,评价人员应根据这些规程、规定、要求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
3.根据典型的单元过程(单元操作)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典型的单元过程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这些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已经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通过查阅均能得到。这类方法可以使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比较系统,避免遗漏。
(六)生产设备、装置
对于工艺设备可从高温、低温、高压、腐蚀、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机械设备可从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等方面进行识别。
对电气设备可从触电、断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等方面进行识别。
另外,还应注意识别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如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等的危险、有害因素。
(七)作业环境
注意识别存在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及其他有害因素的作业部位。
(八)安全管理措施
可以从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