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从业资格考试

导航

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考点资料:中国的金融体系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9-06-29

  第二节 中国的金融体系

  【大纲要求】了解建国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演变历史;熟悉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了解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

  了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有关情况; 熟悉我国金融市场“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

  了解中央银行主要职能;熟悉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乘数的概念;掌握货币政策的概念、措施及目标;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考点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演变历史

  (一)1949-1978年期间的金融市场

  (二)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市场

  (三)1985-2001年期间的金融市场

  (四)1994-2001年期间的金融市场

  (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金融市场

  考点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

  (1)建立了较完善的货币市场。中国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等。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第一次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自1996年6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上限,全面放开拆借利率。目前,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管理头寸的主要场所。

  1997年6月,中国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回购和现券的买卖。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资金市场,并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的票据市场以商业票据为主,近年来这一市场在规范中稳步发展。票据市场正逐步成为企业短期融资和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

  (2)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发展。1990年10月和199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初步健全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有关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也正在日益完善。

  (3)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品种日益丰富,保险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保费收入较快增长。保险市场的发展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外汇市场的发展。1994年4月,中国在上海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将原来分散的外汇交易集中统一起来,为成功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体制奠定了重要的市场基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在线题库

抢先试用

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在线题库

抢先试用

  更多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备考资料、讲义学习、考前冲刺,加入证券从业资格证学习群:695634736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更有老师答疑解惑

  考点三、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有关情况

  (一)银行业

  1.银行业的概念

  银行业在我国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 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结构和组织形式种类繁多。按其职能划分,具体包括中央银行、商 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各种专业信用机构。

  2.我国的银行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次改革,目前我国己形成了以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 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银行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 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对银 行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 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商业银行一般是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其他中间业 务的营利性机构,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 外资银行、合资银行。

  另外,组成中国银行体系的其他金融机构还包括信用合作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 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

  (二)证券业

  1.证券业的概念

  证券业指从事证券发行和交易服务的专门行业,是证券市场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主要由证 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协会及金融机构组成。

  2.我国证券业的作用

  (1)通过为企业发展筹集巨额资金进行资源分配。

  (2)促进众多公司以重组方式发展壮大。

  (3)提供了不同的投资工具,有助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4)随着日益加强的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证券业为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提供了一个新渠道。

  (三)保险业

  1.保险业的概念

  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

  2. 保险的分类

  (1)按照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 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农业保 险等。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2)按照与投保人有无直接法律关系,保险可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发生在保险人和投保 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原保险。发生在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的保险行为,称之为再保险。

  3.我国保险业的主要任务

  (1)增加保险机构,扩大保险市场。

  (2)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主体。

  (3)鼓励创新,完善服务。

  (4)防范风险,加强监管。

  4.我国保险业的相关机构

  (1)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随着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发展,为了更好 地对保险业进行监督管理,国务院于1998年11月18日,批准设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专司全国商业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能。

  (2)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于2001年3月12日,是经中国保险监督 管理委员会审查同意并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的中国保险业的全国性自律组织,是自愿结成非营 利性社会团体的法人。

  (3)保险公司。以经营保险业务为主的经济组织就是保险公司。

  (四)信托业

  1.信托业的相关概念

  信托与银行、证券、保险并称为金融业的四大支柱,其本来含义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对信托的定义,“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 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 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于2001年4月28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通过,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从制度上肯定了信托业在我国现 行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必要性,为我国信托市场构筑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将信托活动纳入了规范化 和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2.我国信托业的特点

  (1)相关法规的滞后性与外部环境趋于完善并存。

  (2)传统业务的局限性与信托品种不断创新并存。

  (3)总量规模的控制性与信托机构的相对稀缺性并存。

  (4)分业管理的专业性与信托业务多元化并存。

  考点四、我国金融市场“一行三会”的监管架构

  “一行三会”是国内金融界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 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这四家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的简称,此种叫法最早起源于2003年,“一行三会”构成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格局。“一行三会”均实行垂直管理。

  (一)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执行中央银行业务,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作为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务 院的授权,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 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自2003年4月28日起正式履行职责,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 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对全国证券、期货业进行集中统 一监管,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

  (四)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是国务院直属 正部级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 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考点五、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

  中央银行是代表一国政府发行法偿货币、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的重要机构。

  中央银行职能主要是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活动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中央银 行是一个“管理金融活动的银行”,同时,还有以下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一国或某一货币联盟唯一授权的 货币发行机构。

  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是货币正常有序流通和币值稳定的保证。

  (2) 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 定的需要。

  (3) 统一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二)银行的银行

  银行的银行职能是指中央银行充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这一职能体现了 中央银行是特殊金融机构的性质,是中央银行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基本条件。中央银行通过这一 职能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施加影响,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中央银行作为银 行的银行需履行的职责如下:

  (1) 集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2) 充当银行业的最后贷款人。最后贷款人指商业银行无法进行即期支付而面临倒闭时,中央银行及时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支持以增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主要通过票据再贴现 和票据再抵押两种途径为商业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

  (3) 创建全国银行间清算业务平台。

  (4) 外汇头寸调节。

  (三)政府的银行

  政府的银行职能是指中央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是政府管理国家金融的专门机构。具体体现

  在:

  (1) 代理国库。

  (2) 代理政府债券发行。

  (3) 为政府融通资金。中央银行对政府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为弥补财政收支暂时不平衡或财政长期赤字,直接向政府提供贷款。为防止财政赤字过度扩大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许多国家明确规定,应尽量避免以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②中央银行直接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

  (4) 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国际储备包括外汇、黄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头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尚未动用的特别提款权等。

  (5) 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进行金融事务的协调与磋商,积极促进国际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6) 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中央银行处于社会资金运动的核心,能够掌握全国经济金融活动的基本信息,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供支持。

  考点六、存款准备金制度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概念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1) 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凡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必须按照法定比率提留一定的准备金存人中央银行,其余部分才能用于贷款或投资。

  (2) 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标的。一般只限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

  (3) 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提存方法。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存款类别及存款 余额基础;二是确定缴存准备金的持有期。

  (4) 规定存款准备金的类别。一般分为三种:活期存款准备金、储蓄和定期存款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一般不计付利息,实际存款低于法定准备限额的,须在法定时限内(一般 是当天)补足,否则要受处罚;超过法定准备限额的存款余额为超额准备金,中央银行给予付息 并允许随时提用。

  考点七、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基本概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简单地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 生的货币量。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二)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 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 法定准备金率(Rd)。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 超额准备金率(RJ。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 货币乘数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 现金比率(k)。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与此相反, 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 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4)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综合上述分析说明,货币乘数受到银行、财政、企业、个人各自行为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 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即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供应的。

  考点八、货币政策的概念、措施及目标

  (一)货币政策概念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 率的各项措施。货币政策是政府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等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1) 控制货币发行。

  (2) 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3) 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4) 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5) 调整再贴现率。

  (6) 选择性信用管制。

  (7) 直接信用管制。

  (8) 常备借贷便利。

  (三)货币政策目标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 稳定物价。

  (2) 充分就业。

  (3) 促进经济增长。

  (4) 平衡国际收支。

  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操作目标是接近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响,其特点是中央银 行容易对它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大稳定。各国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利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中介目标是距离政策工具较远但接近于最终目标的金融变量,其特点是中央银行不容易对它 进行控制,但它与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比较稳定。中介目标必须具备三个特点: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可以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指标主要有: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和贷款量。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 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考点九、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1. 常规性工具

  常规性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 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 存款准备金制度。

  (2) 再贴现政策。

  (3) 公开市场业务。

  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 模进行调节。

  2. 选择性工具

  选择性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 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 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 消费者信用控制。

  (2)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3) 不动产信用控制。

  (4) 优惠利率。

  (5) 特种存款。

  3. 补充性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 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补充性工具主要包括:

  (1) 信用直接控制工具。

  (2) 信用间接控制工具。

  4. 新工具

  2013年,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英 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 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

  (2) 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3) 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考点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 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一般表示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一操作目标一中介目标一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具体而言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1)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 与需求的状况。

  (2)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 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3)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在线题库

抢先试用

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在线题库

抢先试用

  更多2019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备考资料、讲义学习、考前冲刺,加入证券从业资格证学习群:695634736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更有老师答疑解惑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