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咨询工程师考试《政策规划》章节讲义:第五章第五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8-10-18
中第五节 金融政策体系
一、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一般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
加入中华考试网咨询工程师群:575108982 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一)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当局提出,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的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1、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最终行为准则,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 、中介目标
( 1 ) 地位和作用。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
由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在中央银行的直接控制之下,为了实现最终目标,中央银行必须选择与最终目标关系密切,中央银行可直接调控,并在短期内可以度量的金融指标作为中介性指标,以实现对最终目标的调节和控制。
( 2 ) 选择标准。一般来说,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有四个基本要求:
①相关性,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有明显的经济相关和统计相关性质;
②可控性,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灵敏;
③可得性,能够迅速获得可供分析研究的数据资料;
④可测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可以计量和测算,而且对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能够做出显著的区分。
( 3 ) 分类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两类。数量指标是指将能够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各种可以直接控制的数量作为中介目标,如信贷规模、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等;价格指标是指将能够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反映资金价格的指标作为中介目标,如利率、汇率等。各国货币当局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各自的中介目标。
( 4 ) 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既有数量指标,也有价格指标。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向以价格指标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演进。
( 5 )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
①流通中的现金,又叫M0 ,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也就是居民和企业手中的现钞。M0 在货币供应量中流动性最强,具有最强的购买力。
②狭义货币,又叫M l , 由流通中的现金(M0 ) 和银行的活期存款构成。其中活期存款由于随时可以变现(提取),所以流动性和购买力不亚于流通中的现金。
M l 代表了一国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因此,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最广泛和最直接的影响。许多国家都曾把M l 作为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对象。
③广义货币,又叫M 2 ,由流通中的现金( M 0 ) 加上活期存款(M 1 ) ,再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构成。M 2 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不能直接变现,所以不能立即转变成现实的购买力,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手续后,也能够转变为购买力,因此,它们又叫作“准货币”。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划分口径是:
M0 :流通中现金;
Ml: M0 + 企业活期存款;
M2:Ml + 准货币(定期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我们一般所说的货币,通常主要是指M l , 即流通中的现金+ 企业活期存款。
( 二)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工具用于调节货币供应总量,选择性工具用于有选择地调节特殊领域的信用行为。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
( 1 ) 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缩银根时,便卖出证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人证券,扩大基础货币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 2 )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从反方向抵消了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三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是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 3 ) 再贴现
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再贴现政策通常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有告示效应。
二是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资格的规定,通过对要求再贴现的票据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区别性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