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工程师考试《政策与规划》考点:区域规划的编制原则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3-12
中区域规划的编制原则
(1)在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和运用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协调区域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
(3)要鼓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发展中部地区,着力帮助落后地区,彼此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4)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逐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要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统筹兼顾,把普遍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的宗旨和出发点。
区域规划的编制程序
1.履行立项程序编制国家区域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立项申请,经规划咨询委员会组织论证后,报请国务院批准。
省级区域规划的立项程序,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2.规划编制部门国家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提出,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编制。
省级区域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市、县(县级市、自治县)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编制。
3.区域规划意见征询规划编制部门起草区域规划时,应当征求下列组织和个人的意见: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域内下一级人民政府;区域外相邻地区人民政府;有关方面的专家;有关军事机关;区域内其他公民和组织:征求区域内其他公民和组织的意见,应当采取将区域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布的形式。
4.区域规划的衔接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将区域规划草案送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由有关部门负责与相关专项规划进行衔接。
省级区域规划草案还应当送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进行衔接。
区域规划中关于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符合相关领域的国家专项规划。
5.区域规划的审批区域规划草案在报请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送同级规划咨询委员会组织论证。
国家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批准。省级区域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编制规划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3)坚持科学化,遵循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4)坚持统筹兼顾,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
(5)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传统经济方法
系数法:本质是根据过去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比较固定的比例,确定计划期相应的计划指标。系数的不准确性就会对整个计划产生负面影响定额法: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或消耗所应达到的标准。定额法不是一种独立的计算方法,而是其他各种计算方法的基础和工具。
速度比例法:用某一单项指标在过去计划期的动态速度来估算计划期的动态速度,并根据计划期的条件和其他有关的计划指标予以适当调整后得出计划指标的方法。在我国计划编制中运用较多,尤其是在制定单项计划指标时,得到更多的运用。特点是可操作性强;其局限性在于其依据的是过去的动态指标,带有经验或主观意愿的特性。
因素分析法:是把质的分析与量的计算有机结合用以确定计划指标的方法。操作起来较复杂;但较之前述三种方法具有更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现代经济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部门、各行业及企业内部各个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具有极强的综合平衡功能,而且既适用于宏观经济,又适用于微观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经济计量方法:是研究经济运行及其结构变动趋势的测定方法,它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际经济统计资料进行计量分析,以预测未来和规划政策。在改进编制工作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前沿经济计划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在系统论、自动控制理论和信息论的基础上,依靠系统论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各个层次、自动控制论中的反馈和调节原理及信息论中信息传递原理来描述系统。模型主要是提供系统发展变化趋势,运用模型输出各个指标的各种趋向,对制定中、长期规划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灰色预测模型:凡是有些参数已知,有些参数未知的系统都是灰色系统。灰色系统能更准确地描述社会经济系统的状态和行为。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成功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预测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国家发展规划的各项指标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含义特点内容
目标性规划指标体系
以科学预测为基础,体现政府宏观调控意图的计划指标。一般不分解下达,对地方和企业不具有行政的约束力,主要提供信息导向。
①反映宏观经济发展总量目标的综合指标;
②反映结构协调发展的结构指标;
③反映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的评价指标;
④反映社会环境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目标的度量指标;
⑤反映国际关系发展规划目标的各项指标。
核算性规划指标体系
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设计的统计核算基础,使规划指标体系的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①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关系的核算指标;
②反映国民经济结构分类的核算指标;
③反映结构协调发展能力的指标;
④评价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算指标。
调控性规划指标体系
反映国家可以利用的手段和工具的指标构成调控性规划指标体系最重要的是国家公共资金与资源的动员运用指标。
第七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节 “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党的十六大关于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阶段性目标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济、**、科教、文化、社会、生活)
十一五发展目标的确定要求
既要体现承继前一阶段良好发展势头的要求,又要体现为后十年的发展打好基础的要求;既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要体现五年时期的阶段性;既要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给市场良好的预期,给人民以希望,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充分考虑发展阶段和各种瓶颈约束条件,充分估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使提出的发展目标经过努力能够实现。
发展目标的确定做到“五个突出”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突出人文的、社会的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要求,突出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结构和效益的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的目标。
编制的指导和依据《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依据,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