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听课笔记10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5-01-09
中第七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
(以上两句话注意回答选择题)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或生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论述)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推动生产发展和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意义: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2、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比较低,而又发展不平衡,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其相适应,以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3、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够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选择)(联系本节第三点的辨证关系出简答)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构成(简答、选择)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它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构成。(选择)
关系:
1、二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是观念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3、政治上层建筑一但形成,又会成为强大的现实力量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或二者的相互作用或二者的矛盾运动或上层建筑的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简答、选择)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阻碍社会进步。
3、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是由基本适合再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第二节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选择)
1、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社会分工及产品交换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阶级产生的直接根源,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成现实。
2、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划发阶级的标准是一个经济标准,是看其经济地位。
二、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历史进步:(简答)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必然性,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1、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奴隶制对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至少保全了生命;
3、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脑体劳动的分工固定了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
三、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简答或选择)
1、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它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纸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
2、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它推动社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节革命和改变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或叫含义)、根源和条件:
含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最高表现,是夺取政权的斗争,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因此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产生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条件是:革命的客观形式包括:第一、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的维持自己的统治;第
二、被压迫级阶也不可能照旧的生活下去;第三、群众积级性极大提高,勇于投入到革命中去。
革命的客观条件是指: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极大提高,形成足以推翻反动政权的强大力量。
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答、选择)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主要表现在:
1、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阶级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三、社会革命的形式和道路:(选择)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也存在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四、社会革命的含义以及革命和改革的关系:(简答)
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联系:革命和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
区别:1、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改革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3、革命往往通过暴力形式来实现,改革一般不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五、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或试比较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社会的改革的特点)(简答)
1、社会主义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
2、社会主义改革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满足群众要求而进行的,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有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国家的改革是维护其统治地位进行的,缺乏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进行,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社会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其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六、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答)(或简述改革的含义和作用)
1、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它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破除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
第四节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在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简答)
1、历史唯特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主观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主观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范畴的含义:(选择)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其量的规定性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其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任何时期劳动人民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决定力量)
1、它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它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为:①它为精神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②它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源泉;③它还直接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3、它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选择题)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要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制度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