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中央银行概论》内容概要(五)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2-14

  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最多的传统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通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同前两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有明显的优越性,广泛地为各国采用。所谓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和票据(一般为政府债券),直接决定基础货币的变动,从而达到收缩和扩张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公开市场业务具体实施是由公开市场操作室来完成的,操作量根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和存款货币银行的储备状况来确定。公开市场操作有两种基本方式:

  (1)长期性储备调节:为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储备水平而使用;

  (2)临时性储备调节:为抵消其他因素的影响,维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储备水平而使用。其交易方式通常为有价证券的买卖、回购和发行等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范围比较广泛。首先,它能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正券,可直接增加或减少存款货币机构的超额储备水平,从而影响其贷款规模和货币供给总量。其次,它会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当中央银行实进有价证券时,一方面证券需求增加,证券价格上开,影响利率。当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时,利率的变化方向相反。此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不同期限的有价证券,可直接改变市场对不同期限证券的供求平衡状况,从而使利率结构发生变化。最后,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如果商业银行持有较多超额储备而不依赖中央银行贷款,使紧缩货币政策难以奏效,这时中央银行若以公开市场业务相配合,在公开市场卖出证券时,则商业银行的储备必然减少,紧缩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目的有两个:

  一是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又可称为保卫性目标。除了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外,影响存款货币银厅储备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公众持有通货数量的改变等。这些因素并非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控制,因此,中央银行必须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其变化的影响。

  二是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又可称为主动性目标。在此目标下,其任务是通过连续同向操作,买入或卖出有价债券,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储备总量和货币供给总量,达到实施扩张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目标。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优点。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自己控制;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用较小的规模和步骤进行操作,以较为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最后,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现错误时,可立即逆向使用该工具以纠正其错误。正是由于这许多优点,它已成为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局限性。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等都将制约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公开市场业务于1994年正式启动,而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于1996年4月9日正式启动。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缺乏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有价证券,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采用国债回购方式进行交易。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结构的限制和可供操作的工具单一,特别是短期国债的缺乏,利率尚未市场化等原因都制约了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和效应。目前,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规模虽然较小,但通过几年的实践,为更多地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控经济积累了经验。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