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章节复习题: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8-13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章节复习题: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1.《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1)背景:孙中山1894 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 年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起义 失败后流落欧洲,继续从事推翻清政府的宣传。尽管他们十分努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就 在这时,有几件事更促使和激发孙中山决心办报。 一是伦敦蒙难。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迫逃亡国外,1896年9月30 日他刚从美国 来到英国伦敦,10月11 日就被清王朝驻英使馆欺骗逮捕并将遭杀害。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等人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后来伦敦《地球报》首发了“中国革命家孙逸仙在伦敦被诱捕”特大新闻,接着伦敦各报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英国人民示威游行并包围使馆。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馆只好释放了已被囚禁了12天的孙中山。孙中山立即对新闻界发表谈话揭露清王朝和清王朝驻使馆的行径,英国报刊又作了连续报道。这些消息很快传播到欧美许多国家,使本来不知道孙中山、不知道中国革命的人,一下全知道了。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二是同海外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转而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起了《清议报》,并以此美化光绪皇帝、维护封建制度,使许多海外倾斜受了蒙蔽。这对孙中山震动很大,也使他下决心办报刊宣传革命并向保皇派展开斗争。 此外,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励,以积蓄力量为以后的斗争做准备。这 些都促使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中国日报》的诞生。 (2)意义: 创刊之初,言论并不激进。从1900年8 月起,开始登载“排满”文章,且言论激烈。主要宣传内容为反清、提倡民权,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历史、支持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 斗争,与保皇党的报刊进行论战等。在反种族压迫、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宣传上,该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版式上,《中国日报》也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创多栏横排,标题长短不一,版面活泼大方。是中国近代报刊中第一份首开横排分栏短行排的报纸,因此,《中国日报》被国民党报人称为“党报元祖”。《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重功能。 《中国日报》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报》。《旬报》的“杂俎”专栏改名“鼓吹录”并入《日报》,成为《日报》的文学副刊,是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 (3)早期宣传内容:(一)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二)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三)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四)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五)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1902年革命党人发动的第二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保皇派报纸《岭海报》乘机诬蔑,《中国日报》坚决驳斥,论战月余。 《中国日报》1900年1月5 日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的机关报,社长兼主编是陈少白。 《中国日报》每日4开两张,内容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与评论为主。

  2.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留日学生办的报刊:《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 留日学生还印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

  3. “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苏报》,1896年6 月26 日创刊于上海租界内。由胡璋经营。后因经营不善,于1900 年售予陈范。陈范接手《苏报》的初期,《苏报》言论同情变法,1902年以后,中国革命浪潮风起云涌,陈范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同情改良逐渐转向同情革命。1902年冬,《苏 报》专辟“学界风潮”栏目,报道并支持爱国学生运动,从此为学界所关注。1903 年5 月27 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主笔。此时《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社的机关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后,每天的《苏报》几乎都会发表一些言词犀利、宣传革命的政论文章。 1903年6 月9 日,《苏报》在“新书介绍”栏中热情介绍了邹容的小册子《革命军》,10 日又发表章太炎的《〈革命军〉序》。6 月29 日,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驳斥康有为只可保皇立宪,不可革命的论调。并在文中称光绪帝为“载湉小丑”。这些大张旗鼓的革命宣传与激烈的言论,震撼了全国,也触怒了清廷,清政府决心镇压革命党人。6 月30 日,上海工部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邹容自动投案。此时由于章士钊未列入黑名单,所以仍在主编《苏报》,同时还发表了章太炎在狱中所写的《狱中答新闻报记者》。7 月7 日, 《苏报》被封。 章、邹被捕后,清政府要求引渡二人。上海租界当局一方面为维护治外法权,一方面也迫于舆论,不敢将二人引渡给清廷,故在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对此案进行会审。当年 12月24 日,判决章、邹永远监禁。由于受当事人和世人的坚决反对,1904年5月改判章监禁三年,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1905年5月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1906年6月29 日章太炎刑满出狱,同盟会专门派人把他接到东京,任《民报》主编。 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称“苏报案”。苏报案的发生,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力量,革命派报刊声望大增。

  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双方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新民丛报》否认民族压迫,梁启超认为:举国人民已经平等,没有享特权的人;《民报》则认为,满族统治者对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清王朝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 “守土长官”,所以,要想救国就必须进行民族革命。 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新民丛报》认为,中国民众素质低下,还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专制;《民报》则主张在进行“种族革命” 的同时,必须进行 “政治革命”,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相信 “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 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 的现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对农业生产不利;《民报》认为,中国确实存在 “豪右”和“细民”的差别,只有实行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展,发生问题才能 解决。 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民丛报》认为,革命是暴烈的行为,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中国就会被瓜分;《民报》则认为,革命只是推翻清朝政府,并不排外,因此不会引起社会动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不仅如此,还会将中国从被招致瓜分的危机中挽救出来。如果不革命,中国越来越弱,才会招致瓜分。 这场论战中,《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其原因是:第一,20 世纪初期,革命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论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说什么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第三,《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指挥,参与论战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革命家,攻势迅猛凌厉;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就感到招架不住了。 《民报》对《新民丛报》的宣战,使改良派的言论阵地受到致命的冲击。在《民报》与《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之始,其他地区的革命派也与当地的改良派形成对垒之势,展开论战。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一)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 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二)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功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 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

  (三)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读论 战,成文深入人心,使人民想念清王朝一定能够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够实现。

  (四)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也转变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

  (五)同时通过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论战还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 展…… (六)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