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学考试《公共政策》章节试题:第7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7-16

自学考试《公共政策》章节试题:第7章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1、什么是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其分类又有哪些?

  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一些可以观察到的,能够表述出来的客观事实和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客观的事实或情境已为社会大多数人或统治集团及其少数权威统治者所察觉,从各自的角度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严重的冲突使人们感到有强烈的需求或者是一种受到剥夺的感觉,有必要采取行动改变这种状况。

  (4)团体与组织活动:人们只有采取一定的团体或组织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有关公共组织和政府。

  (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由有关政府组织或社会公共组织依法采取相应的政策行动来加以解决。

  分类方式:

  (1)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

要素

结构优良

结构适度

结构不良

决策者

一位或数位

一位或数位

许多

备选方案

有限

有限

无限

效用(价值)

一致

一致

冲突

结果

确定性或风险

不确定

未知

概率

可计算

不可计算

不可计算

  (2)从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也可以将政策问题划分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等等。

  (3)从作用范围看,公共政策问题可以分为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和地方性问题。国家既存在统一性的全国政策,又存在具有差异性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政策,它们构成了整个国家的政策体系。

  2、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有哪些?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主要有哪些?

  答: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

  (1)触发一般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事件的领域分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国内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经济灾害、技术突破、环境变化和社会的演进等五个方面。国际方面的因素包括战争、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军备升级等。

  (2)公共政策问题不仅会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人们主观因素的作用。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主观因素的变化(如价值观的更新、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 等)也会引发许多新的公共政策问题。

  (3)还需要注意的两点是:很多因素可能同时发生;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得国内外因素相互影响。

  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

  (1)政府部门

  (2)政治领袖

  (3)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4)大众传媒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3、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

  答:公共政策分析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过程,通常包括政策问题分析、政策方案分析和政策执行与结果分析等方面。政策问题的分析与其他阶段的政策分析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在于都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区别在于:政策问题的分析侧重于对现实与人们的价值理念、期望值、固有规范等之间所存在的差距。

  国内外学术界论及的政策问题分析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边界分析、多角度分析、类别分析、层次分析、头脑风暴、假设分析等六种方法。

  1、边界分析法

  边界分析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往往有三个步骤: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边界估计。该方法和程序一般能适合问题界定的基本要求,能帮助弄清政策问题的本质与特征、成本与效益等,但是它的结果即便是合理的,也不一定是完全肯定的。

  2、多角度分析

  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三个角度:个人、组织、技术。

  多角度分析适用于分析和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对于复杂的公共政策问题,通常都要从多角度对问题的性质、原因和严重性做出分析和判断,否则就很难真正弄清问题所在,也就更难于推动政策议程。

  3、类别分析法

  类别分析法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逻辑区分是指将某种政策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过程;逻辑归类指将多种问题组合成一个大的类别。

  五项原则:

  (1)实质的相关性:使建立的分类与问题情境的现实相接近。

  (2)穷尽性:分类应涵盖一个类目中所有的细类 .

  (3)相互排斥性:同一层级的类目之间必须相互独立并排斥。

  (4)一致性:每一层级的分类标准应该统一,否则就会出现分类交叉问题。

  (5)层次分明性:分类的层级应该清晰,而不应混乱不堪。

  4、层次分析法

  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Possible causes)、合理原因(Plausible causes)和可诉原因(Actionable causes)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就是对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

  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这三个层次的含义:

  (1)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

  (2)合理原因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对问题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

  (3)可诉原因是指可由政策制定者操控的原因。

  其实,原因层次分析法应属一种分类分析法,因此它一般也应遵循上述五条重要原则。

  另外,这两种分析方法都会受到分析者所持价值偏好的强烈影响,都有局限性,都不能确保问题认定的正确性。

  5、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

  头脑风暴法在政策问题分析中通常包含如下一些阶段: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意见排序。

  该方法主要是要提高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共识程度,其主要的局限性在于:有可能削弱有关政策问题本质的创造性冲突和争论。

  6、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Assumption Analysis ),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

  假设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利害关系人;(2)呈现假设;(3)评比假设;(4)汇集假设;(5)综合假设。

  4、应用分析:

  对于目前某市区的局部街区制售假文凭、假证件、贩卖盗版软件和黄色光碟等非法群体活动日益猖獗的问题,试站在该区居民的立场上,简单陈述一下你对这一问题的界定,而后根据公共政策议程的有关原理,谈谈如何行动才能尽快让这一问题进入区政府的议事日程?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现代民主国家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议程,一般将议程通常分为如下两大类:

  (1)系统议程:它由政治群体的成员,共同认为值得公众关注并且处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所有问题构成,指政治系统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前者仅有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还很模糊

  (2)政府议程:它是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后者则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所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

  这里应是后者。

  实质性议程 是指认定那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

  是否具备了条件?

  1.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扫除障碍:

  与上述几方面正向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双重关卡:一是社群的价值规范,二是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

  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

  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

  2.动员模型

  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

  3.内在创始模型

  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