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论述题及答案解析(一)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5-06-24
中1、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最鲜明的特征。(1)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下与生产力不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通过改革,逐渐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他各种体制,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第二,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把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修补。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又一场革命。(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
2、怎样理解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精神文明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通过方方面面的建设性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2)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以立为本”,着眼于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重在建设的方针,第一,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研究我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问题,研究国外的情况和介绍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努力创造一种勇于探讨和创新的气氛;第三,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发展多样性,用积极的、先进的、美好的东西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第四,对思想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大批判”,不搞无谓的争论。(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会丰义法制体现人民的意志,也应该体现人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讲求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提倡求真务实的作风。
3、如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五大系统地总结了多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进一步阐明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1)要从着眼于搞好每个企业转向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集中力量抓好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进行淘汰。实现国有经济的结构优化,从整体上增强国有经济的支配力和影响力。(2)把国有企业改革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第一,改革,就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改组,就是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着跟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扶优扶弱,提高它们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国有小企业能灵活地适应市场。第三,改造,就是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第四,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3)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4)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制度改革,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试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的思想及其实行这一政策的必然性。
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有客观必然性的。(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4)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平衡总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实现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同样有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第一,示范作用;第二,帮助作用;第三,带动作用。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5、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1)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消除着不平衡不能理解为各地区齐头并进地发展,更不是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停顿下来,等待不发达地区赶上,以实现平衡。(2)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1988年,他又说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优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服从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出现了差距,对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决定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以缩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