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2018自学考试《中学语文教材教学》试题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11-21

  1、史学的文学体裁有哪些?

  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三类。

  如:

  编年体《左传》左丘明

  国别体《国语》左丘明

  纪传体《史记》司马迁

  2、文学体裁一般分为四种: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诗歌,是语言精练、分行分节、讲究韵律的。

  戏剧由布景,角色介绍,人物台词等组成,在形式上也是好区分的。

  小说和散文比较容易弄混,可从以下两方面区分:

  1)小说是虚构的,散文选材一般是真实的。

  2)小说重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散文重线索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小说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长篇小说描写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借以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短篇小说描写人物较少,故事情节比较单纯,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场面或一件事情,以突出刻画一两个人物的性格;中篇小说介乎以上两者之间,描写若干人物和不太复杂的故事情节,比短篇有深度和广度,而生活容量又不及长篇。还有一种微型小说(或称"小小说"),一般只有一千字左右,可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支。按照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心理小说等。按照体例格式,则可分为书信体小说、日记小说、章回体小说、系列小说等。

  2.情节、人物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故事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展现人物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小说的情节,首先要完整,从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其次要紧凑,即做到简练而不冗繁、集中而不分散,主线鲜明,可有适当的跳跃却并不中断。第三要新颖,即不落俗套,这样可以避免读者"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乏味感。为了使小说引人入胜,情节应生动曲折;同时,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它是使情节丰富的重要手段。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展开中,应该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直接描写,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塑造人物是小说的重要任务。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小说塑造人物大抵有两类:一类是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作为原型,在此基础上加工,但创作时并不受真人真事限制;另一类是用生活中大量同类人的特征揉合而成。正如鲁迅所说的"人物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环境是小说第三个要素。环境描写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小说人物总是生活于特定环境,环境总是为特定人物服务的。环境和人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首先,环境创造人物。环境不仅仅是人物生存的场所,还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动因。其次,人物也创造了环境。人物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环境。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散文

  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的说法,散文是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也可以这样说,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一类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这是广义的散文。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2.散文的主要特点是:

  取材广泛多样,联想丰富奇巧,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篇幅短小精练,立意深远、集中,从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中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

  结构自由洒脱,形式多样纷繁;可根据内容需要,精心剪裁,散得开,收得拢。

  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发展;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它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语言朴素和谐、凝练优美、散文的语言是最有风格的语言,作者可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经历、爱好、个性。

  散文的分类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类。叙事散文借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来表达思想情感;抒情散文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慨叹山川人物,来激起读者的爱憎;议论散文以指点人、事的是非曲直来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态度。

  戏剧

  1.戏剧的概念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其基本特征,首先是人物故事场景要求高度集中,欧洲古典戏剧理论中的"三一律"原则(剧情须围绕一件事展开,在一地一日内完成),充分体现了戏剧情节的高度集中的特点。其次要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因为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就需要抓住生活事件中的主要矛盾斗争,加以典型化,形成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这样,才能紧紧吸引观众。所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生命。第三,要求语言口语化、个性化。戏剧文学主要靠人物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说明人物关系,显示故事情节的发展。观众看戏,听与看是并重的。所以,戏剧语言更要求口语化。同时,戏剧人物都是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性格特征的,所以,性格化的语言对戏剧更为重要。

  2.戏剧的种类。按结构及容量划分,有多幕剧、独幕剧、连续剧等;按题材分,有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等:按表演形式分,有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按反映的冲突性质和感染作用分,有悲剧、喜剧、正剧等。

  3.关于杂剧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种形式,产生于金末元初,元代杂剧已形成了特定的体制,是我国戏曲史上完整而成熟的戏剧艺术。其特点是:首先,它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四折戏加一楔子,每一折戏相当于现在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作用,不能放在末尾。其次,乐曲方面,元杂剧都用北曲,每一折戏用一套曲,即同一宫调内的套曲,押同一个韵脚。第三,关于演员,角色有细密分工。男女主角,分别由正末和正旦扮演,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副旦、外旦、小旦等。此外还有净、丑、卜儿(扮老妇人)、孛老(扮老头)、俫儿(扮小厮等)。同时还规定,每一本戏由一个演员主唱到底,配角只能说白。由正末主唱的戏,称"末本戏",由正旦主唱的戏,称"旦本戏"。第四,关于科白。科,是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有定场白、背白、旁白等。

  诗歌

  诗歌的特点: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散文

  这里说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不是古文体的散文。

  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文的重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集中。

  小说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照篇幅及容量分为长篇(如《红楼梦》)、中篇(如《阿Q正传》)、短篇(如《最后一课》)以及微型小说(如《鞋匠》);

  2.按照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如《三国演义》)、日记体(如《莎菲女士日记》)、书信体(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自传体(如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按照小说内容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等;

  4.按照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如《促织》)、白话小说(如《药》))。

  小说的命题方式多种多样:1.以主人公命题,如《孔已己》;2.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命题,如《荷花淀》;3.以主要事件命题,如《灌园叟晚遇仙女》;4.以贯穿全文的构成情节的细节命题,如《药》;5.以故事发生的时间或背景命题如《夜》。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女娲补天》。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的小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

  3.唐代出现了唐代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

  4.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5.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6.明、清出现了章回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

  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的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按照不同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种类:

  按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白毛女》、舞剧《丝路花雨》;

  按照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如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多幕剧如《雷雨》;

  按照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曲在元代最盛行。

  文人创作的诗歌、民歌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传诵的诗歌,后经过文人整理而形成的。《诗经》和"乐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如《伐檀》《硕鼠》《木兰诗》《敕勒歌》《孔雀东南飞》等都是民歌。有些文人模仿民歌形式写的诗歌就不再称为民歌了,只能说用民歌的形式写的诗歌,属于文人创作的诗歌,如《王贵与李香香》是和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的。

  标题、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赤壁。

  小令、中调、长调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照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而长调是九十一字以上。

  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书写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体裁比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我们学过的《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

  韵脚

  韵文句末押韵的字。如李白的《静夜思》其中的"光""霜""乡"就是韵脚。

  押韵

  诗歌词赋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就叫押韵,如李白的《静夜思》押韵。

  律诗、绝句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律诗的结构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琵琶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箜篌引》

  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为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从意义的表达上看,有时因表达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曲在元代最盛行。

  文人创作的诗歌、民歌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传诵的诗歌,后经过文人整理而形成的。《诗经》和"乐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如《伐檀》《硕鼠》《木兰诗》《敕勒歌》《孔雀东南飞》等都是民歌。有些文人模仿民歌形式写的诗歌就不再称为民歌了,只能说用民歌的形式写的诗歌,属于文人创作的诗歌,如《王贵与李香香》是和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的。

  标题、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赤壁。

  小令、中调、长调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照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而长调是九十一字以上。

  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书写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体裁比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散曲

  是金元时代兴起,由词退化而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顺序一般倒写。各"煞"是"尾"前的配曲,最后用"尾"结束全套曲。

  元杂剧

  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元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在结构上包括四折一楔,每折戏只能用一个宫调,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净(花脸)、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丑(小花脸或三花脸)等。

  宫调、曲牌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叨叨令》、《端正好》、《滚绣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旦、末、净、丑、外、卜儿

  旦、末、净、丑、外、卜儿,都是戏剧中的角色名称,旦是扮演女主角的。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是扮演男主角的,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外,扮演老年男子。扮演老年妇女称为卜儿。

  科、白

  科、白都是戏剧剧本的一个组成部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舞台程式,武打和舞蹈等动作。白,是宾白,是剧中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可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人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体裁集锦

  (一)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二)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三)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多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四)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五)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六)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七)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八)序跋。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九)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送东阳马生序》

  (十)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留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十一)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十二)杂记。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类文体。

  (十三)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一种散文形式。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十四)传奇。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