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章节试题:第5章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6-04
中自考《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章节试题:第5章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受一定道德意识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行为,称为( )。
A.道德行为 B.利他行为 C.攻击行为 D.问题行为
2、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捐献、援助等等,这被称为( )。
A.道德行为 B.积极行为 C.亲社会行为 D.爱心行为
3、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 )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 B.言语型 C.工具型 D.敌意型
4、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
A.内疚感 B.移情 C.亲社会行为 D.责任感
5、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 )”型。
A. 马鞍 B.抛物线 C.倒U D.直线
6、( )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
A.道德信念 B.利他行为 C.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习惯
7、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这反映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 )。
A.不协调性 B.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C.不均匀性 D.主观性和可变性
8、前苏联心理学较重视研究道德行为,特别是提出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行为具有( )的特点。
A.逆反 B.协同 C. 矛盾 D.两极性
参考答案
1、A 2、C 3、D 4、B 5、A 6、D 7、B 8、C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青少年言行一致的类型包括( )。
A. 意志力不强而引起的言行不一;
B. 有良好的道德动机,道德言论与道德行为统一;
C. 由不良道德认识或情感引起的言行不一;
D. 私下的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一致;
E. 错误的道德认识引起的言行一致。
2、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可以从下面一些方面着手:( )
A. 教给儿童有效地减少冲突的策略;
B.增加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力度;
C.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D. 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
E. 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资源条件。
3、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内部因素有( )
A.人格类型;
B.智力水平;
C.学习能力;
D.受教育水平;
E.道德认知水平。
4、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
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B.增加奖励、惩罚的力度;
C.道德动机的激发
D.道德行为效能感的提高;
E.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5、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的外部条件主要有( )
A.社会风气;
B.经济状况;
C.同伴集体的影响;
D.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E.家庭环境。
6、提高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的具体做法有( )
A.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B.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
C.为学生提供榜样。
D.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惩罚。
E.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归因。
7、道德习惯形成的方式有( )
A.提高道德认识
B.模仿与重复
C.有意的练习
D.根除不良习惯
E. 自我归因训练
三、判断题
1、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需要外在监督和自己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道德行为。( )
2、道德行为是行为者自愿选择的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行为者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主选择的行为。 ( )
3、道德敏感性高的人,道德事件容易引起他的关注,容易捕捉到面临情境中的道德信息,能够体察道德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 ( )
4、我国心理学界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研究也只是刚刚开始,从研究资料来看,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攻击性行为的水平上。 ( )
5、道德态度的养成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 ( )
6、道德行为是行为者自愿选择的行为。 ( )
二)多项选择题
2、ABCD 2、ADE 3、BD 4、CDE 5、ACE 6、ACDE 7、BCD
(三)判断题
1、×2、×3、√4、×5、×6、√
简答题:
1、如何有效的减少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第一,教给儿童有效地减少冲突的策略。攻击性儿童可能是由于缺乏解决人际问题的技能而以敌对的不恰当的方式来行动。研究(Richard等,1982)发现,与受欢迎的同学相比攻击性男孩对冲突性社会情境的解决办法较少。并且,他们6决社会性争端的办法往往比攻击性较低男孩所提出的办法效果更差。通过示范和解释使儿童明白他们的攻击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消极后果,通过启发和传授使儿童掌握合作或轮流排队等解决问题的办法,都能减少儿童的攻击性。控制攻击性的另一种方法是激发与攻击行为不相容的替代反应。研究人员(Broown等,1965)教幼儿园教师不理睬攻击行为而奖励合作行为和友好行为,由此而减少了儿童的攻击性。逗人发笑也是控制攻击性的一种有效方式。观看幽默的卡通片能减少发怒的大学生的攻击性(Baron,1978)。有些心理学家正在将这些结果引入实际应用。他们设计了一种课程来提高攻击型儿童解决社会性问题的技能,并且取得了部分成功。
第二,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使攻击者更多地了解他的攻击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不良后果,常常能减少攻击性。研究(Baron,1978)发现,听到对方痛苦声音的成人比未接受这种反馈的被试攻击性更少。采用电影进行研究,让被试看到对方痛苦的画面,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社会化过程中移倩的发展可能是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
第三,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资源条件。为儿童布置和安排的活动场所和玩具也能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通过改变儿童的社会性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组织方式,可以影响攻击性的水平。同伴压力、拥挤、对不充足资源的竞争都会增加攻击性、儿童活动场地的人平均面积是衡量活动环境的重要指标,场地窄小、密度过大会使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和游戏中的合作减少,攻击行为增多,特别是场地狭窄而其他条件(如玩具)又差时,幼儿就会产生个人焦虑,集体秩序也会出现混乱现象。如果一个拥有中等数量操场设备和玩具的幼儿园人数突然增加一倍,攻击性也可能随之而上升。另一方面,如果为儿童提供的滑梯、秋千和玩具也同样增多,那么即使增加更多的儿童也不会引起攻击性增加。
除玩具的数量外,玩具的种类也影响着攻击性,因而按制攻击性的另一途径是减少儿童接触攻击性玩具。例如,研究已经发现,幼儿在接触飞机之类非攻击性玩具时比接触枪炮之类攻击性玩具时对其他儿童的攻击行为更少(Tumer等,1976)。
2、中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第一,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可塑性很大。低年级还没有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四年级以后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的道德行为习惯最好,而中年级较低。
第二,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上升的。我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初三前后有60%的学生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高中阶段有80%的学生形成了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这反映出青少年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