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资讯

导航

自考《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专项试题:案例分析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7-05-21

自考《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专项试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

  案例1

  《乌鸦喝水》教学片段

  师:乌鸦非常聪明很善于动脑子,同学们平常遇到问题也要认真思考。(这时,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老师,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 (此语一出,教室一片哗然)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的。

  (教室里静得出奇,其他同学都看着老师如何处理这件事)

  师:(有些生气地说)石子怎么会把水淹没呢?连常识都不知道,以后回答问题前要多动脑筋,不要乱说,希望小朋友以后也要注意,知道了吗?

  生:(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

  评析:这个案例教师一言否定学生的观点,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言的积极性,以教科书为圣经,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属于传统的教学,学生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因此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不允许学生节外生枝。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弹性和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备课备得再认真,预设得再充分,也随时都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改变自己在评价中的裁判者的形象,成为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合作者、指导者。在学生表现与教学要求有距离时,且慢武断评价,要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能暴露一些内隐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此时教师不作了解情况而冒然作出否定性评价,无疑会对学生造成伤害。课程标准鼓励预设有适度的弹性,给“生成”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对教学意外,随时作出应变,变动教学步骤和方法,顺应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生成有效的方法。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教师要努力培养教学智慧,灵活把握善变的课堂。

  案例2《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一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 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起起了小手)

  生1:乌鸦很伤心,心想:哎!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当。

  生2: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忽地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么,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思考:如果你是课堂上的这位老师?你该怎么评价这位男生的表现?

  如果我是那位教师,对于这位学生活跃的思维,富有创造的激情,一定会说:“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只乌鸦这样说好吗?”再次激起众多学生的关注,最后得出:第一、这只乌鸦不知悔改,不可取。第二、这只乌鸦心理素质较强,在困难、失意、失败面前报有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这倒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心理学家加德纳说过: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慧,也就是说人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慧,但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显示出来的不一样而已,在他们遇到某个问题时,就会各抒己见。在评价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的内容的对与错的判断,应有“宽容”、“先接受”的意识,然后再做有效的分析。我相信,这样的评价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