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试题及答案11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0-27
中一、(2016·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只,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乘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 B )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故虽有名马)
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食不饱,力不足)
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策之不以其道)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语段(二)用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强调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二、(2015·辽阳)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马说》全文
【乙】 驽骥①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②,嘶鸣啼啮,求③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④,一顿⑤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⑥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⑦别矣。人亦如此。人之有材能者,其形无异于常人。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⑧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删改)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③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方法)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策之不以其道 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 在当其所能而已
【解析】A项两个“策”都是动词“鞭策、鞭打”的意思。B项第一个“食”是动词“饲养”的意思; 第二个“食”是动词“吃”的意思。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修饰。D项第一“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第二个“其”是代词,代“他,他们”。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_
8.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参考译文】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人也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与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