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考点_药理学:第一单元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2-01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后出现。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

  ◇特殊毒性: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

  例:镇静催眠药引起的“宿醉”。

  变态反应:少数免疫反应异常患者,受某些药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应。

  与毒性反应的区别: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

  特点:过敏体质容易发生;

  首次用药很少发生;

  过敏性终生不退;

  结构相似药物有交叉过敏。

  特异质反应: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例:蚕豆病。

  继发作用: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例: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停药症状或反跳现象。

  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乐定或普萘洛尔突然停药,都可引起反跳现象。

  依赖性:

  生理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或成瘾性):是指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

  特点:一旦中断用药,即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

  机体已产生了某些生理生化的变化。

  心理依赖性(精神依赖性或习惯性):是指使用某些药物以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并在精神上形成使用的欲望。

  特点:停用药物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可自制;

  机体无生理生化变化。

  根据国际禁毒公约规定,依赖性药物分为三大类:

  麻醉药品(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

  精神药品(包括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致幻剂)

  其他(包括烟草、酒精等)。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及其影响因素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离开机体,可分为四个过程:

  吸收

  吸收——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吸收过程。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吸入>舌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消化道给药

  1.口服给药

  主要吸收部位:小肠 酸酸碱碱促吸收!

  (面积大、时间长、血流量大、肠腔内pH 4.8~8.2)

  影响吸收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等)

  ↘剂型(包括赋形剂)、溶出度(包括崩解度)

  ↘胃肠功能(蠕动功能、血流量)

  ↘首过消除

  ↘其他(如胃肠内pH、食物、肠内细菌对药物的代谢等)

  首过效应(首关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如:硝酸甘油(首关效应明显,舌下给药)。

  2.舌下给药 吸收面积较小,但因血流丰富,吸收较快。药物经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首过消除。特别适合口服吸收时易于被破坏或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等。

  3.直肠给药 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因吸收表面积很小,肠腔液体量少,pH约8.0,对许多药物溶解不利,吸收反不如口服给药迅速和规则。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