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复习笔记:第六单元伤寒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5

  第六单元 伤寒

  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病理特征:为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主要以小肠孤立淋巴结及几何淋巴结增生坏死显著。

  一、病原学:

  伤寒杆菌,革兰阴性,沙门菌属D组,具有菌体细胞壁脂多糖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对寒冷、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可在干燥的污物、水和食物中存活2-3周。

  二、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带菌者或患者。典型患者在病程2-4周排菌量最大

  ⑵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污染为主要途径,可引起暴发流行。

  ⑶人群易感性:未患过伤寒和接种过疫苗的个体易感。发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⑷流行特征:夏秋季多见,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易患。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摄入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伤寒杆菌的数量和致病性及宿主的免疫力。(>105以上才引起发病)

  四、临床表现:

  ★1、典型伤寒:病程4~5周

  ⑴初期(第1周)发热,3~7天后达高峰,伴有乏力、纳差、恶心等。

  ⑵极期(第2-3周)

  ①持续发热

  ②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耳聋,重者嗜睡谵妄,颈项强直,昏迷。

  ③相对缓脉

  ④玫瑰疹:主分布在胸、腹及背部

  ⑤消化系统症状:腹胀,便秘多见,右下腹有深压痛。

  ⑥肝脾肿大,出血,肠穿孔常在本期出现。

  ⑶缓解期(第4周)

  ⑷恢复期(第5周)

  2、其他类型

  ⑴轻型:多见于儿童,病程短,症状轻。

  ⑵暴发型

  ⑶迁延型

  ⑷逍遥型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