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

导航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第十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11-22

  第十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皮肤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的疾病。皮肤病、性传播疾病,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皮肤性病学,其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本章仅介绍部分常见病。

  [病因病机]

  皮肤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外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虫、毒;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及脏腑损伤。其病机主要为气血不和,脏腑失调,而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现分述如下:

  一、风许多皮秩病与风邪有着密切关系。凡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乘虚入侵,阻于皮肤,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润,则可致皮肤病。

  由风邪引起的皮肤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无定处风善行而数变,故其致病多发无定处,时起时消,变幻无常,如瘾疹、游风。

  (二)瘙痒、脱屑风为阳邪,风性燥烈,易耗阴血,故其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鳞屑。

  (三)发于上部风为阳邪,其性上行,故伤于风者,每多上先受之,如面游风、白屑风等。

  (四)相兼为病风为百病之首,风邪常与他邪相兼为病,如风湿、风热、风寒等。

  二、湿湿有内湿、外湿之分,皮肤病以外湿为多,湿邪由外感引起,多系感受自然界的湿气,如久居湿地、涉水淋雨等。内湿多因脾虚失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功能障碍,以致蓄积停滞肌肤而成。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水疱、糜烂、渗出湿为阴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易致皮肤出现水疱、糜烂、渗出等皮损。

  (二)病程缠绵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连,留着难去,故湿邪所致皮肤病病程缠绵难以速愈。

  (三)发于下部湿性重浊、趋下,故其发病多在下肢、二阴等处。

  三、热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薰蒸为患。火热同源,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热甚则化火化毒。热邪所致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皮肤掀红、灼热热邪蕴遏肌肤,热伤脉络,迫血妄行,故皮肤掀红、灼热,常伴有皮肤发斑。

  (二)脓疱、疼痛、瘙痒热盛灼烁肌肤,热盛肉腐,热微则痒,故有脓疱、糜烂、疼痛、瘙痒。

  (三)病情重,发展变化多端热为阳邪,性喜炎上,其性暴烈,故热邪致病,病性多重,发展挛化多端,病多发于人体上部。

  四、虫由虫引起的皮肤病,一为确属虫体所引起,如疥疱;一为虫的毒素侵人人体引起的毒性反应,或由人体禀赋不耐,而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由虫引起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剧烈瘙痒由虫蚀肌肤所致者,瘙痒难忍。

  (二)具有传染性疥虫引起的皮肤病能通过接触而传染。

  (三)伴有蕴湿生热症状由肠道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可伴有肠胃湿热,如脘腹疼痛、纳呆便溏、便秘等症状。由疥虫引起的皮肤病,可伴有局部肌肤湿热蕴阻现象,出现糜烂、流水等症状。

  五、毒由毒引起的皮肤病,分药物毒,食物毒、漆毒、虫毒等。另外某些毒是针对禀性不耐之人而言,是指能诱发皮肤病的物质(过敏原):由毒所致的皮肤病的病机,不外毒邪侵犯或禀赋不耐,而对某些物质过敏。毒邪致病多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病前有内服药物或食用某种食物史,或有与某种物质接触史,或有毒虫叮咬史。

  (二)接触某种物质或药物引起的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三)临床特点:或局限于一处,或泛发于全身,皮损以红肿、瘙痒、丘疹、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损害为特征:来势急而去也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六、血瘀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致气机不畅,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而为病。由血瘀所致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有出血点或瘀斑为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血溢脉外肌肤所致?

  (二)结节、疼痛由瘀血积聚成块,气血不通所致。

  (三)肌肤甲错,多貭、皮肤硬化、毛发脱落为瘀血阻滞,肌肤失养所致。

  七、血虚风燥是慢性皮肤病的重要病机:因长期瘙痒,寝食不安,导致脾胃虚弱,饮食减退,以致气血生化乏源,而血虚化燥,生风:或因湿热郁久,化火耗伤阴血,致血虚风燥而发皮肤病。由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患者多为老年人或有失血史及久病脾虚患者。

  (二)瘙痒症状日轻夜重,若血虚肝旺者,其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三)皮损特点以干燥、肥厚、粗糙、脱屑为主,很少糜烂、渗液:多伴有头晕目弦,面色苍白,苔薄,脉细等症状。

  八、肝肾不足脏腑失调是皮肤病的一大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不足为多见。肝肾不足主要包括先天之精不足及后天精血不足。如肝血虚,爪失所荣,则甲肥厚干枯;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则生疣目;肾精不足,发失所养,则毛发易于枯脱;肾虚则黑色上泛,而面生黧黑:因肾为先天之本,故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皮肤病与肝肾有一定的关系。肝肾不足所致的皮肤病具有以下特点:

  (一)同患者的生长、发育、妊娠、月经不调有关。

  (二)病程为慢性迁延过程。因精血为有形之物,不易补充,久病伤及肝肾,消耗精血,故病势缠绵,

  (三)全身症状以虚损性证侯群为主,皮损症状以皮肤干燥、肥厚、粗糙、脱屑,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变化、水肿性红斑等为特征。

  皮肤病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常为数个以上的病因共同作用所致。或内伤与外感兼夹在一起,或为实证,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所以在审因辨证时,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皮肤的解剖、生理功能]

  一、皮肤解剖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其间有皮肤附属器以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总体重的16度。不包括皮下组织,人体皮肤厚度约力0.5—4mm。掌跖及四肢伸侧皮肤较厚,眼睑、乳部和四肢屈侧皮肤较薄:

  (一)表皮表皮主要由角朊细胞、黑素细胞和朗格罕氏细胞构成,从下到上包括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表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但没有血管。

  营养物质及表皮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的基底膜带,进行物质交换。角朊细胞通过桥粒和半桥粒密切联系。

  1.基底层位于表皮的最下层,仅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的基底细胞。细胞排列呈栅栏状,胞质少而胞核浓染。其间嵌插有少量黑素细胞。基底细胞胞浆内有从黑素细胞获得的黑素颗粒,可以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基底层亦称生发层,通过核分裂不断产生新的角朊细胞,并向上移行。

  2.棘层棘层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一10层细胞组成。下层细胞为多角形。随其上移,渐变扁平,细胞变大,核变小,核质浓缩,细胞间的桥粒很突出,像棘突一样,故称棘层。浅层的棘细胞内可见角质小体,棘层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3.颗粒层位于棘层之上,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中有大小不等的角质透明颗粒。如颗粒层出现角化过度,可出现增厚;角化不全,则此层消失。

  4.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肥厚的表皮,位于颗粒层上方,是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

  5.角质层由5—1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的细胞组成:细胞中充满角蛋白和无定形基贡。是表皮的最外层。

  (二)真皮真皮由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细胞和基质构成。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经以及皮肤附属器、肌肉等结构: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共同维持皮肤的韧性和弹性。细胞成分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基质充填于纤维和细胞之间,形成有许多微孔隙的分子筛立体构型,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和细菌的局限、吞噬。

  (三)皮下组织真皮下方为皮下组织,与真皮无明显界限: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充填其间的脂肪细胞组成,又称皮下脂防层,有良好的隔热和缓冲作用。此层内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等。

  (四)附属器

  1.毛发与毛囊毛发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指(趾)末节伸侧、掌跖、乳头、唇红、龟头及阴蒂等处无毛。毛发外露部分为毛干,毛囊内部分为毛根,毛根下端膨大,称为毛球:毛球下端凹人部分称毛乳头。毛发横断面分三层:中心为髓,其外为皮质,最外一层力毛小皮。毛囊由表皮下陷而成。

  2.皮脂腺分布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内:头面及胸背上部皮脂腺较多。皮脂腺腺体呈泡状,无腺腔,通常开口于毛囊上部。

  3.汗腺分大汗腺、小汗腺二种,大汗腺又称顶泌汗腺,通常开口于毛囊的皮脂腺入口上方,新鲜的分泌物为无臭的乳状液,主要分布于腋窝、乳晕、脐窝、肛门及外阴等处。

  小汗腺开口于皮肤表面,有分泌汗液和调节体温的作用,除唇红区、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遍布全身。

  4.甲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外露部分称甲板,伸人皮肤中的部分为甲根:甲根近端可见新月状淡色区,称甲半月。甲板之下的皮肤为甲床。

  5.血管皮肤的血管分布于真皮及皮下组织中。主要有3个丛:①皮下组织中的较大血管丛;②真皮下血管丛;③乳头下血管丛:具有调节体温、洪给皮肤营养作用。

  6.神经皮肤中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通过它们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可产生触觉、痛觉、冷觉、压觉及各种复合感觉,并可支配汗腺的分泌、肌肉的运动和血管的收缩和扩张。

  7.淋巴管分为浅淋巴管、深淋巴管。深部淋巴管有办膜,浅部毛细淋巴管内压力较低,通透性较大。组织液、细菌等均易进入淋巴管而到达淋巴结,引起免疫反应。

  8.肌肉包括茸毛肌、阴囊肉膜、乳晕的平滑肌和血管壁中的平滑肌、面部表情肌和颈部颈阔肌。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一)保护作用

  1.对机械性刺激的保护表皮角质层柔韧而致密,真皮中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交织成网,皮下脂肪柔软而具有缓冲作用,因此在广定程度上,皮肤能耐受外界的摩擦、牵拉、挤压、冲撞等损伤。

  2.对物理性损害的防护角质层表面有一层脂膜,既能防止水分过度蒸发,又能阻止外界水分渗入,从而调节和保持角质层适当的水分含量。皮肤的角质层电阻较大,对低压电流有一定的阻抗作用。角质层的角化细胞有反射和吸收紫外线的作用。黑素细胞受紫外线照射后产生更多的黑素,从而增强皮肤对紫外线的防护作用。

  3.对化学性损伤的防护角质层细胞排列致密,能防止外界化学物质进入人体,角质细胞本身有抵抗弱酸、弱碱的作用。但这种屏障作用是相对的。

  4.对生物性伤害的防御作用致密的角质层可以机械地阻挡一些微生物的入侵。干燥的皮肤表面和弱酸性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真皮基质的分子筛结构能将侵人的细菌局限化,有利于将其消灭。

  (二)感觉作用皮肤内有多种感觉神经末梢,能将外界的刺激沿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质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如触觉、压觉、冷觉、热觉、痛觉等单一感觉,以及干、湿、光滑、粗糙等复合感觉。

  (三)调节体温作用皮肤能感受外界温度和体温的变化,反馈到体温调节中枢,然后通过交感神经调节皮肤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从而改变皮肤中的血流量和热量扩散,以调节体温。体表热量的扩散主要有热辐射、汗液的蒸发、皮肤周圈空气对流和热传导。

  (四)分泌和排泄作用小汗腺分泌和排泄汗液,从而调节体温,还可替代部分肾功能。

  皮脂腺分泌和排泄皮脂,皮脂具有润泽毛发、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汗液和皮脂均可抑制皮肤表面某些细菌生长。

  (五)吸收作用外界物质通过毛囊、皮脂腺或汗管、角质细胞间隙、角质层细胞本身而吸收。不同部位皮肤吸收能力不同。角质层的水合程度、物质的理化特性均可影响皮肤的吸收作用。

  (六)代谢作用皮肤中存在糖、蛋白质、脂类、水、电解质等多种物质代谢,以维持皮肤的能量供给、细胞更新和内环境的稳定。

  (七)免疫作用皮肤是机体与外环境之间的屏障,许多外来抗原经过皮肤进入机体,所以许多免疫反应首先发生于皮肤。目前对皮肤的细胞免疫研究较深入,而对体液免疫所知较少。

  [皮肤与脏腑、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与脏腑的关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皮肤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津液充足,则皮呋红润光泽;反之,脏腑功能失调,则易导致皮肤病的产生。

  如肺主皮毛、主燥,肺经阴伤血燥,则皮毛粗糙,发生诸如狐尿刺等皮肤病。肺开窍于鼻,肺经血热,则生酒渣鼻、肺风粉刺;同时,某些皮肤病也反映了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甚至损伤,如《素问,至真要大沦》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二、与气血的关系气血在人体无所不至,内则五脏六腑,外则皮肤肌瞠,各种功能活动,全赖于此。气血之间,血的生化及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也有赖于血的滋养,气血相互依存,一旦气血失常,则易导致疾病的产生,气血失常有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血不和、血热、血瘀、血燥。

  三、与津液的关系人体的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作用,津液布散于肌表,滋养肌肤毛发。若津液亏损,则见皮肤干燥、瘙痒、鳞屑、毛发枯槁、舌光红无苔或少苔;若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则易致痰饮凝聚肌表而形成皮肤囊肿等病;水液贮留,则易导致水邪泛溢肌肤,出现头面、眼睑、四肢、腹脐等部位浮肿。

  [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皮扶病的症状有主观症状和客观症状之分。

  一、主观症状又称自觉症状,即患者主观的感觉。最常见的有瘙痒、疼痛、麻木、灼热:

  (一)瘙痒为多数皮肤病所常有的主观症状之一。多由风、湿、热、虫客于肌肤所致,也可因血虚所引起。

  1.风痒发病急,游走性强,变化快,遍身作痒,时作时休。

  2.湿痒皮损为水疱、糜烂、渗出,浸淫四窜,缠绵难愈。

  3.热痒皮肤潮红肿张,灼热,遇热痒更甚。

  4.虫痒痒若虫行,多数部位固定,遇热更甚。

  5.血虚致痒泛发全身,皮肤干燥、脱屑、粗糙或呈苔藓样变。

  (二)疼痛疼痛发生的病机在于邪客经络,阻塞不通,气血凝滞。

  1.寒客经络寒邪所致的疼痛,为皮色苍白,得热则缓,遇冷加剧。

  2.热邪郁阻热邪引起的疼痛,为皮色掀红,灼热,得冷则轻,遇热更甚。

  3.气滞气滞可伴有肿胀,胀痛难忍,且常随喜怒而改变。

  4.血瘀血瘀的疼痛,固定不移,皮损多呈结节或肿块,初起隐痛、色红,继则皮色转青紫而刚痛。

  (三)麻木麻为血不运,木为气不通。故气虚则木,血虚则麻。

  1.毒邪炽盛由于毒邪炽盛,气血壅塞所致:多有麻木而肿胀。

  2.血虚风燥由于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有知觉减退而非麻木不知痛痒。

  3.疠风感受厉风所致,如麻风病的皮肤麻木不仁,全然不知痒痛。

  (四)灼热皮损处有灼热感,提示病属热毒或火毒,多属于急性疾患。

  二、客观症状又称他觉症状,为皮肤病的客观体征。一般称为皮损或皮疹。由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皮损称为原发性皮损,如斑疹、丘疹、水疱、脓疱、风团、结节等。由原发性皮损转化而来或由于治疗或机械性损伤引起的称继发性皮损,如鳞屑、溃疡、抓痕、苔藓样变、疤痕、萎缩等。

  (一)原发性皮损

  1.斑疹为皮肤颜色的改变,不突出表面,亦不凹陷。若大而成片者,称斑片。斑疹常分为红斑、紫斑、白斑及黑斑等。

  红斑大多为热邪所引起,若红斑压之褪色为血热或血瘀,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稀疏为热轻,密集为热重;白斑多因气滞或气血失和而引起;黑斑则由肝气郁结,血液瘀滞或脾阴不足,气血不能润泽,或肾水不足,水亏火旺所致。

  2.丘疹为局限性高出皮面的坚实隆起,斑疹、丘疹同时并见称斑丘疹。急性者其色红,多属风热或血热;慢性者呈正常皮色或深暗色,为气滞或血瘀。

  3.疱疹疱疹包括水疱,大疱、脓疱及血疱。水疱为局限性高出皮面有腔的皮损,内容澄清,直径小于0.5cm。若大于0.5cm者,则称大疱。若疱内混浊,有脓液者,则称脓疱。疱内含有血样液体者称血疱。水疱为水湿为患,若水疱周围有红晕或呈大疱则为湿热相搏;脓疱为热毒炽盛;深在性水疱多系脾虚湿盛或寒湿所致;血疱多为血热所引起。

  4.风团为暂时性、水肿性、局限性隆起,由风邪所致。色红为风热,色白为风寒。

  5.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酌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色紫红,按之疼痛者属气血凝滞;若皮色不变,质地柔软者为气滞、寒凝或痰核结聚。

  (二)继发性皮损

  1.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急性病后见之,多为余热未清;慢性病见之,多由血虚生风化燥,或肝肾不足,皮肤失养所致。

  2.糜烂为局限性的皮表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破裂,痂皮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为湿热所致。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合较快,故不留疤痕。

  3.溃疡为真皮或皮下组织破坏后所致的组织缺损:溃疡边缘色红,疮面深陷,脓汁稠厚者为热毒;溃疡边缘苍白,疮面浅平,脓汁稀薄者为寒湿;若溃疡经久不敛,肉色灰暗则属气血两虚。

  4.痂为浆液、脓液、血液、脱落组织等于燥后的凝结物。血痂为血热,脓痂为热毒未清,浆痂为湿热所致。

  5.抓痕为因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点状或线状损害。多由风盛、内热所致。

  6.皲裂为皮肤上线形裂缝,多由血虚、风燥或风寒外侵所致。

  7.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多由血虚风燥所致,亦可因气滞血瘀,肌肤失养所致。

  8.疤痕是溃疡愈合后所形成的新生组织。多由气血凝滞不散或气血不足所致。

  9.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色。多由肝火、肾虚或气血不和所致。

  [皮肤病的治疗]

  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一般分为内治、外治两大类:

  一、内治法

  (一)祛风法

  1.疏风散寒用于风寒证。皮损以风团为主,色泽较淡,因寒加重,得热则减,可伴恶寒发热等表证,苔薄白,脉浮。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紫苏等。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等。

  2.疏风清热用于风热证,以红斑、丘疹、风团、瘙痒为主症,可伴有发热、微恶寒、口干微渴等风热表证,苔薄黄,脉浮数。

  常用药物:桑叶、菊花、连翘、银花、薄荷、牛蒡子、蝉衣、生石膏等。

  代表方剂:桑菊饮、银翘散、消风散等。

  3.祛风胜湿用于风湿证。皮损以风团、丘疱疹为主,可伴头昏、胸闷、小便不利等症,苔薄腻,脉浮缓。

  常用药物:荆芥、防风、羌活、苍术、蝉衣、茯苓、白鲜皮等。

  代表方剂:消风散。

  4.搜风潜镇用于顽风、顽癣类皮肤病。症见风团,瘙痒反复不愈。也可用于血虚肝旺证或疣类皮肤病,或由皮肤病引起的神经痛。

  常用药物:蝉衣、僵虫、全蝎、蜈蚣、乌梢蛇、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石决明、天麻、钩藤等。

  代表方剂:天麻钩藤饮。

  (二)清热法

  1.清热解毒用于实热证。皮损以脓疱为主,可伴见发热、口渴、便秘、尿赤等症,舌质红,苔黄,脉数。

  常用药物: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黄柏、连翘等。

  代表方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

  2.清热凉血用于血热证。皮损以红斑、紫癜、灼热、肿,胀为主症,常伴恶寒发热、口渴饮冷、高热神昏、小便红赤、大便秘结等症,舌质红绛,脉洪数c

  常用药物:水牛角、羚羊角、山栀、黄连、生地、丹皮、赤芍、槐花、紫草等。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化斑解毒汤等。

  (三)祛湿法

  1.清热利湿用于湿热证和暑湿证。皮损以红斑、水疱、糜烂、渗液为主,伴头昏、胸闷口苦、纳呆、小便短赤等症,舌苔黄腻,脉弦数:

  常用药物:龙胆草、栀子、黄芩、茵陈、车前草、萆藓、苡米、滑石、木通等。

  代表方剂: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草藓渗湿汤等。

  2.健脾化湿用于湿蕴中焦证。皮损以水疱、糜烂、流滋为主,常伴胸闷、腹胀、纳呆、口中甜腻等症,舌苔白腻,脉缓。

  常用药物:苍术、厚朴、陈皮、茯苓、藿香、白豆蔻等。

  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

  (四)润燥法

  养血润燥用于血虚风燥证。皮损表现为干燥、脱屑、肥厚、苔藓样变,伴头晕、目眩、面色萎黄等症,苔白,脉弦细。

  常用药物: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何首乌、黑芝麻等。

  代表方剂:四物汤、当归饮子等。

  (五)活血法

  1.理气活血用于气滞血瘀证;皮损多表现为瘀斑,自觉疼痛,舌暗,苔白,脉细涩。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香附、归尾、川芎、赤芍、丹参等。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

  2.活血化瘀用于瘀血凝结证。皮损以结节、瘢痕为主,舌有瘀斑,苔白,脉涩。

  常用药物: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水蛭、三棱、莪术等。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大黄广虫丸等。

  (六)温通法

  温经通络用于寒湿阻络证:皮损颜色苍白或青紫,局部温度偏低,常伴麻木、疼痛等症,苔白滑,脉沉迟。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制川乌、秦艽、独活、当归、炮姜等。

  代表方剂:阳和汤、独活寄生汤等。

  (七)软坚法

  1.化痰软坚用于痰核证:皮损主要是皮下有结节,或硬或软,不易溃破。

  常用药物:半夏、陈皮、白芥子、夏枯草、海藻、昆布、贝母、牡蛎等。

  代表方剂:二陈汤、香贝养营汤等。

  2.活血软坚用于瘀阻结块证。皮损主要为结节、瘢痕,一般不化脓、不溃破。

  常用药物: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三棱、莪术等。

  代表方剂:活血化坚汤。

  (八)补肾法

  1.滋阴降火用于肾阴不足,水亏火旺证。皮损表现呈黧黑或水肿性红斑,伴咽干唇燥、骨蒸潮热、腰酸遗精等症,舌红苔少,脉细数。

  常用药物:熟地、知母、黄柏、山药、山茱萸、旱莲草、枸杞子、龟板、女贞子等。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二至丸等。

  2.温补肾阳用于脾肾阳虚证。皮肤病变呈黑色或棕褐色,皮温降低,常伴形寒畏冷、精神不振、腰酸耳鸣、小便清长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纲。

  常用药物: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补骨脂、枸杞子等。

  代表方剂:右归丸、二至丸等?

  二、外治法

  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多在皮肤或粘膜,故正确使用各种外治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自觉症状.迅速逍退皮损。有些皮肤病只需使用外治疗法即可治愈。在使用外治疗法时,必须根据皮损情况,依照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进行辨证施治,正确运用外用药物。外治法同样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现将外用药的剂型及使用原则分述如下:

  (一)外用药物的剂型

  1.溶液为将单味药或复方加水,煎熬至——定浓度,滤过药渣所得的溶液。可用于湿敷和薰洗。有清洁、收敛、消肿、止痒、清热解毒的作用。多用于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和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常用马齿苋、苦参、千里光、生地榆、黄柏、龙胆草等煎出液湿敷。使用时将5—6层消毒纱布置于药液中浸泡,稍加拧挤至不滴水为度,放凉后敷于患处,半小时换一次,每日二一3次即可,如渗液较多可多敷几次。也可选用苍肤洗剂、蛇床子洗剂薰洗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薰洗剂应温度适当,一般以40℃一50℃为宜,太热则烫伤皮肤,太凉则疗效不好。

  2.粉剂(散剂) 为单味或复方中药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的作用,适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炎。常用方药有祛湿散、青黛散、六一散、枯矾粉、止痒扑粉等。药粉可直接扑在皮损处,亦可在涂擦药膏后加扑粉剂。一般每天3—5次即可。

  3.洗剂(混悬剂、悬垂剂) 用水和不溶性粉剂混合而成,一般含粉量30%一50%,用时须振荡摇匀。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消斑解毒作用。适应于急性和亚急性表浅性无渗液的皮肤病。常用方药有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青黛散洗剂。若小儿面部皮损广泛及冬天最好不用薄荷脑、樟脑等清凉药物。

  4.酊剂(浸泡剂) 以生药用白酒或50%酒精浸泡5—20天后滤去其渣而成(也有用醋浸泡的醋剂),具有杀虫止痒、收敛散风、活血消肿、刺激色素生长作用。适用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色素脱失性皮肤病、脱发、手足癣等。常用药物有百部酊、补骨脂酊、土槿皮酊等。用法为用棉棒蘸药液,直接外涂皮损区,每天1—3次。皮肤薄嫩处或皮肤破损处禁用。冬天慎用,以防冻疮。

  5.油剂 为粉剂与植物油调成糊状或以药物浸在植物油中煎后滤去药渣而成1)具有润泽保护、解毒收敛、止痒生肌作用。主要适用于亚急性皮肤病有少量渗出、鳞屑、痂皮,或用于湿敷间歇期保护。常用药物如青黛油、紫草油、三石散油、二妙散油等。以麻油调剂最佳。用法每日1—3次。

  6.软膏 将药物研成细粉和固体的油类混合制成的一种均匀、细腻、半固体状的外用制剂。具有保护、润滑、杀菌止痒、软化痂皮的作用。适用于一切慢性皮肤病、无明显渗液之溃疡面、急性炎症结痂期、皲裂、苔藓样变及作皮肤的保护剂等。常用方药如黄连膏、青黛膏、疯油膏、生肌膏等。用法为每日薄涂2—3次,去痂时宜涂厚些。凡糜烂、渗出及分泌物较多的皮损忌用。

  此外还有一些非药物外治疗法,如梅花针疗法、针刺疗法等,此处不作论述。

  (二)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皮肤病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是根据皮肤损害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要根据疾病的阶段选择剂型。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如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可用洗剂、粉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以溶液湿敷为宜。在亚急性阶段,渗液和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选用油剂。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则以软膏为宜。

  2.注意控制感染,如有感染指征时,宜先用清热解毒制剂或抗感染药物控制感染,再针对原有皮损选用药物。

  3.应先选用性质温和的药物,后选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对于儿童和女性,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会阴部皮肤娇嫩处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4.用药宜先用低浓度制剂,然后再根据病情提高浓度。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出现瘙痒、灼痛、红斑、水疱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药,并给以抗过敏处理。

  第一节 热疮

  热疮是指发热或高热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宋,《圣济总录》云:“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本病以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的成群小疱为临床特征。多在1周后痊愈,但易于复发。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成年人为多。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外感风热邪毒,客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而生;或因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或由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发热、受凉、日晒、月经来潮、妊娠、肠胃功能障碍等常能诱发本病的产生。

  [诊断]

  本病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孔周围和外生殖器等处,若发生在口腔、咽部、眼结膜等处,称粘膜热疮;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称阴部热疮。皮损初为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数个或数十个针尖大小的、簇集成群的小丘疱疹或水疱,内含透明浆液,数日后疱破糜烂,轻度渗出,逐渐干燥,结淡黄或淡褐色痂,1—2周痂皮脱落而愈,但易复发。

  发病前,局部有灼痒、紧张感,重者可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发于外生殖器者,可引起尿频、尿痛等症状;发于口角、唇缘或口腔粘膜者,可引起颌下或颈部署核肿痛;发于孕妇则易引起早产、流产及新生儿热疮等。

  [鉴别诊断]

  一、蛇串疮;皮损沿外周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不超过正中线;为成簇的水疱,疱间皮肤正常,刺痛明显。

  二、黄水疮好发于儿童的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多见于夏秋季节,皮损以脓疱、脓痂为主,呈散在分布,自觉瘙痒。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肺胃热盛多发于颜面部,以口唇鼻侧多见,皮损为群集小水疱,灼热刺痒;伴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于,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鼻为肺之窍,胃经环绕面唇,风性上行,故肺胃热盛多发于面、鼻、唇。肺胃热盛,津液布散失常,则皮肤起小水疱;风热毒邪蕴蒸皮肤,则灼热;风盛则痒;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二)肝胆湿热疱疹发于阴部,易破溃糜烂,疼痛明显;伴发热,大便于,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绕阴器,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则见局部起疱疹;湿热蕴结,热盛皮腐,则易破溃糜烂;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热盛则发热;便于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大便干者,加生大黄以泻下通腑。

  (三)阴虚内热病情反复发作;伴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辨证分析:热毒久恋,耗伤朋液,致阴虚内热,阴虚则阴阳失调,故易为诱因引起发病;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增液汤加板蓝根、紫草、生薏苡仁等。

  二、外治法

  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干燥、收敛为主。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糜烂、渗出偏重者,以马齿苋水洗剂外洗或湿敷;皮损以糜烂、结痂为主,或向愈时,以紫金锭磨水,或青黛膏、黄连膏等外搽。

  [预防与调摄]

  1.对反复发作者,应除去诱发因素。

  2.保持局部清洁,促使干燥结痂,防止染毒。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炙博、肥甘厚味。

  4.杜绝不洁性交。

  [结语]

  热疮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其特点是皮肤粘膜交界处,簇集性局限性水疱,自觉灼痒紧张,一般无全身症状,易于复发。本病应与蛇串疮、黄水疮相鉴别。肺胃热盛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辛夷清肺饮加减;肝胆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增液汤加板蓝根、紫草、生薏苡仁。

  第二节 蛇串疮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年老体虚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诊断]

  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岩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

  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头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疹为出血或坏死者,往往疼痛严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持续数月之久。

  本病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疤痕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脑炎,甚至死亡。若发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有运动麻痹、脑炎等。

  病程在儿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约3—4周。愈后很少复发。

  [鉴别诊断]

  一、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l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二、漆疮、膏药风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无疼痛,自觉灼热、瘙痒。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肝经郁热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炎肌肤,故皮损鲜红,疱壁紧张;气滞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肝为刚脏,肝经郁热,肝胆火盛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清肝火解热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等。若发于面部,加菊花以乎肝解毒,引药上行;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疼痛剧烈者,加川楝于、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二)脾虚湿蕴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食少腹胀,门不渴,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脾虚湿蕴,湿阻气机;蕴滞肌肤,故见皮肤起丘疱疹或水疱:湿盛于热则皮疹色较淡,疮壁松弛,疼痛略轻;脾失健运则食少腹胀.便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均为湿盛之象。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三)气滞血瘀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不通则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抗邪。

  二、外治法

  (一)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二)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三)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疼痛。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注意休息。

  2.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结语]

  蛇串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其特点是水疱成簇,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本病应与热疮、漆疮、膏药风相鉴别。肝经郁热证,治宜清肝火、解热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等;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重镇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

  第三节 疣

  疣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手指、手背、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皮损中央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隋·《诸病源候论·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本病西医亦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

  [病因病机]

  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

  [诊断]

  一、疣日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发子儿童及青年。

  初起为一个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稿,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疣。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好发于手指、手背,也可见于头面部。生于指甲边缘者,可向甲下蔓延,增本时可将指甲顶起,引起疼痛或染毒成沿爪疔;生于头皮,手指或足趾间的疣如指状突起,称指状疣。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

  二、扁瘊相当于西医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妇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芝麻至黄豆大小,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亦可互相融合,可因搔抓使皮损呈线状排列。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及肩胛等部,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病程慢性,可持续数年,有时可自行消退,愈后仍可复发。

  三、鼠乳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皮损初起为米粒大的半球状丘疹,渐增至绿豆大,中央呈脐窝状凹陷,表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地坚韧,后渐变软。呈灰色或珍珠色。顶端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常呈散在分布,也可簇集成群,但不融合。好发于颜面、躯干、四肢、阴囊、肩胛及眼睑等处。自觉微痒,经过徐缓,可自行消失。

  四、跖疣皮损初起为小的发亮丘疹,渐增大,表面粗糙角化,灰黄或污灰色,圆形,中央稍凹,周围绕以增厚的角质环。因足底受压,皮损常不高出皮面,除去角质层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状角质物,边缘可见散在小的、紫黑色出血点,数目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好发于足跖前后受压处及趾部,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

  五、丝状疣中年妇女较多见。

  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

  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颈项、眼睑等处。

  [鉴别诊断]

  一、扁平苔藓与扁瘊相鉴别。扁平苔藓多发于四肢伸侧、背部、臀部,皮损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多数丘疹可融合成斑片,色暗红,一般瘙痒剧烈。

  二、鸡眼与跖疣相鉴别。鸡眼好发于足底、足缘及趾受压部位,为表面角层过厚所构成的圆锥形的角质栓,尖端伸人皮内,底呈圆锥形露于皮外,如鸡眼状,压痛明显,步履疼痛。

  三、胼胝与跖疣相鉴别。胼胝也发于跖部受压处,为表皮角质层成片增厚,中心部最厚,愈向边缘愈薄,无明显压痛,表面光滑,皮纹清晰。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疣目

  (一)风热血燥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辨证分析: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故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为风热血燥之象。

  治法: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治瘊方加减。咽喉疼痛者,加牛蒡于以解毒利咽;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

  (二)肝郁痰凝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暗褐;伴性情烦闷易怒,胸闷不适,纳食不香;舌淡红,苔白,脉弦。

  辨证分析:肝郁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行,凝结为痰,痰随气结,留于肌肤,故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啫褐;肝郁则性情烦闷易怒;痰凝则胸闷不适,纳食不香;舌淡红、苔白、脉弦为肝郁痰凝之象。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软坚。

  方药:治疣汤加减。

  扁瘊

  (一)风热毒蕴突然发病,颜面部起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如芝麻至黄豆大,淡红色或正常皮色,自觉瘙痒,搔抓可有新皮损出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分析:风邪致病多发病突然,侵犯上部;风热毒蕴,搏于肌表,经络不畅,则起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淡红或正常皮色;风盛则痒,搔抓可有新的皮损出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风热毒蕴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桑菊消疣汤加减。

  (二)热蕴络瘀病程较长,皮损黄褐或暗红;可有烦热;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缓。

  辨证分析:热邪蕴结肌肤,经络不畅,气滞血瘀,故病程较长,皮损黄褐或暗红;热邪蕴结内扰,则可有烦热;舌黠红、苔薄白、脉沉缓为热蕴络瘀之象。

  治法: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大青叶、紫草、马齿苋、生薏苡仁等。

  鼠乳、跖疣、丝状疣均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法

  各种疣均可选用板蓝根、马齿苋、木贼草、香附、苦参片、白鲜皮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每天2—3次,可使皮损脱落。

  [其他疗法]

  一、疣目

  (一)推疣法用于治疗头大蒂小,明显高出皮面的疣。信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与皮肤平行或呈30度角度,向前推进,用力不宜猛。推除后创面压迫止血,或掺桃花散少许,并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如疣体表面角化,则在局麻下进行推除。

  (二)艾灸法疣体数目少者,可用艾炷在疣体上灸之,每天1次,至疣体脱落为止。

  (三)敷贴法先用热水浸洗患部,·再用刀刮去表面的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粒捣烂,敷贴在疣体上,用玻璃纸及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

  (四)针刺法用针从疣顶部刺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针刺以加强刺激,针后挤出少量血液,3—4天疣体可脱落。

  二、扁瘊

  (一)洗涤法用内服方的第二煎外洗,每天2—3次。

  (二)涂搽法用鸦胆子仁油外涂患处,每天1次,用于治疗疣体散在分布者;或鲜鸡内金在疣体处摩擦,每天1—2次;或干鸡内金用水浸泡变软后擦患处,每天1—2次。

  三、鼠乳

  (一)挑刺法用消毒针将疣顶端挑破,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涂患处。若数目较多,应分批进行治疗。

  (二)敷贴法用斑蝥膏(斑蝥12.5g,雄黄2g,捣研细末,加蜂蜜半食匙,混匀调膏),依疣大小,挑取相当大小斑蝥膏,用拇指压丸成扁圆形,放于疣面上,再用胶布固定,局部略有灼痛起小疱,约经10—15小时,将疣剥离皮肤:

  四、跖疣

  (一)外敷法用千金散局部外敷,亦可用乌梅肉(将乌梅用盐水浸泡1天,捣为泥状)每次少许敷贴患处。

  (二)电灼法在局部消毒麻醉下进行电灼,但不宜过深,以免影响愈合,或形成过大的疤痕。

  (三)手术常规消毒局麻下,先以刀尖在疣与正常的皮肤交界处修割,然后用止血钳钳住疣中央,向外拉出,可以见到一个疏松的软芯,但软芯周围不易挖净而易复发,故挖后可敷腐蚀药,如千金散或鸡眼膏。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7天即可,否则,腐蚀过深影响愈合。

  五、丝状疣

  除采用推疣法外,亦可用细丝线或头发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可自行脱落。数目少者,司用激光烧灼。

  [预防与调摄]

  1.千日疮应避免摩擦和撞击,以防止出血。

  2.跖疣应避免挤压。

  3.扁瘊应避免搔抓,以防出现新的皮损。

  4.鼠乳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结语]

  疣,西医亦称之为疣,根据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一般可分为疣目、扁瘊、跖疣、鼠乳、丝状疣等。其特点是皮肤有赘生物,多无自觉症状。本病应与扁平苔藓;、鸡眼、胼胝等相鉴别。各种疣的治疗以外治为主,皮损多的疣目与扁瘊可配合内治。疣目之风热血燥证,治宜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方用治瘊方加减;肝郁痰凝证,治宜疏肝活血、化痰软坚,方用治疣方加减。扁瘊之风热毒蕴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治宜桑菊消疣汤加减;热蕴络瘀证,治宜清热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分享到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