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第十九单元第三节
来源 :中华考试网 2016-06-30
中第三节 虚实关系
a. 错杂
【实证夹虚】见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患者,亦见于原来体虚而新感外邪的病人。
如:臌胀病久,腹大筋露,面色苍黄或黧黑,形瘦肢肿,饮食即胀,二便不利,舌质绛红或起刺,苔干糙黄腻,脉象濡缓或沉细弦数攻补兼施,或少攻多补。
外感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胃有痰湿、浊邪而胃气受损。
【虚证夹实】见于实证深重,拖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未尽的病人,亦见于素体大虚,复感邪气的患者。
如:妇女干血痨证,形容憔悴,身体魁羸,肌肤甲错,五心烦热,饮食少思;但舌质紫暗,边缘有瘀点,月经停久不来,脉象涩而有力去瘀生新。
春温病肾阴亏损证,见于病证晚期,低热不退,口干,舌质干绛滋阴养液、扶正为主,兼清余邪。
【虚实并重】原为严重的实证,迁延时日,正气大伤而实邪未减;或原来正气甚弱,又感受较重邪气。
如:小儿疳积,大便泄泻,完谷不化,腹部膨大,形瘦骨立,午后烦躁,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实并见。
b. 转化(邪正斗争)
【由实转虚】病邪久留,损伤正气。
如:高热、口渴、汗出、脉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导致津气耗损,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羸少气,舌上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无力。
【因虚致实】正虚,脏腑功能失常,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
如病本心脾气虚,见心悸气短,久治未愈,突然心痛不止气虚血滞,心脉瘀阻(当活血祛瘀止痛)。